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煤变油 在伊泰变为现实

2010-08-19 10:34:50 内蒙古日报

 国内首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项目,伊泰一期年产16万吨煤制油项目的成功,再次拉开伊泰集团二次创业、又一轮腾飞的序幕。使国人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得以实现,对于加速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带动煤炭企业特别是地方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经过22年的发展,伊泰已发展成为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业,以铁路运输、生物制药为互补,形成了产、运、销完整体系的大型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500强(第248位)、全国煤炭百强(第20位)企业、铁道部百家大客户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地方煤炭企业。“伊泰”商标为煤炭行业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伊泰精煤”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2004年初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到2010年煤炭产销超过5000万吨的重点企业。2004年8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骨干企业之一。具备了大发展大建设的雄厚实力。

一业为主,多业互补,走科技创新之路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在偶然中形成了必然,就在伊泰对未来长远发展进行规划、谋求产业提升时,以李永旺带头的一批中科院科研队伍已在加紧对中国煤制油的研发。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曾在锦州运行了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建立的一座早期合成油厂。后因大庆油田的发现,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煤制油事业一度陷入瘫痪状态。文革过后,国家要恢复被搁置的许多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煤制油项目。此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承担了这一项目课题的研发,即煤间接液化。然而,因基础条件的薄弱,人们思想觉悟层次的不同,我国的煤制油项目艰缓而行,一切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就是在这段摸索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以李永旺教授为骨干的科研人员。他们中的成员后又陆续出国深造。

以李永旺同志为例,出国深造期间,让他看到了国内研究的煤制油其实是国外早已经研究过的东西,为国效力、争光的欲望,让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劳。

1997年回国后,正好又一次遇上中科院讨论对煤间接液化科研进行与否的时候,因为科研经费,内部的不同意见,外部的强烈攻击,科技人员处在十分恶劣的地步。也是这个时候,山西煤化所所长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刚从国外回来的李永旺教授。至此,可以说我国的煤间接液化科研才是真正的开始,以李永旺教授为首的团队,开始进行着新的征途,到2000年,很多较以前先进的研发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出来,喜悦过后,李永旺教授提出了他新的想法,要求上中试项目,报请煤化所讨论。当时的油价已上涨到20美元每桶,国内企业开始关注这个项目。

1998年到2001年,伊泰正处在煤炭市场的疲软与企业改制双重压力之下,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然而,伊泰集团公司始终与山西煤化所保持交流、讨论研发该项技术的问题,山西煤化所也在加紧策划建设中试平台,到了2002年,刚刚从困境中走出来的伊泰集团,伊泰集团党委、董事会成员到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实地考察后,决定合作开发煤基合成油技术。2002年5月18日,伊泰集团投资1800万元(不到一周时间全部注入),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签定《联合开发煤基合成液体燃料——浆态床技术的协议》,享有该技术的优先使用权。伊泰集团在支持完善了实验室的同时,还资助改善了山西煤化所的工作生活条件,使技术科研团队深受感动。用科学家李永旺的话说就是:“在和其他大企业谈及资金支持时,一谈就是半年,很困难。而和伊泰集团谈资金支持方案时,从来没超过半天。正是有伊泰快捷、大力度的支持,才使得山西煤化所煤基合成油中试装置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发展非常顺利。”

2002年9月,联手建设的千吨级中试装置试车成功,打通了流程,并获得了油品大样;2003年底产出高品质柴油;2004年10月取得中试技术突破,“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核心技术通过了中科院成果鉴定;2005年9月煤制油技术通过了科技部863专家组的验收;2006年1月煤制油技术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验收。

成果鉴定认为“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合成技术)在工艺、设备及催化剂研究试验方面都已取得可靠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了建设示范厂的技术条件”。

携手中科院 打造新能源

2005年8月中旬,基于山西煤化所在煤基合成油催化剂和浆态反应器等核心技术的试验成功,伊泰集团及时决策,提出建设年产48万吨(一期工程16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并成立了项目办,按照张双旺董事长提出的“成功、速度、效益”六字方针,着手进行各项前期工作。伊泰煤基合成油项目的启动更为有力地推进了煤基合成油技术多联产系统的产业化进程。

在国家科研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怀、重视、大力支持下,伊泰集团煤基合成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十分顺利。2005年12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以内发改工字〔2005〕1832号文件核准伊泰集团煤基合成油项目。

2006年3月,伊泰集团和伊泰煤炭股份共同出资,发起设立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实施项目建设。

为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能够获得中科院更加有力和可靠的技术支持,通过协调,2006年4月,伊泰集团出资22700万元控股,联合中科院、神华集团、潞安集团、徐矿集团、连顺能源公司6家单位,组建成立了“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目的是要把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已形成的自主知识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运作,同时也为伊泰自身项目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力量。标志着伊泰集团成为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煤基合成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拥有者之一。

项目2006年5月11日开工,去除设计滞后造成的影响,仅用2年零10个月的时间就建成装置。伊泰煤制油项目的启动,也标志着伊泰集团由传统产运销向煤炭深加工高新技术领域迈进的质的飞跃和提升。在整个项目进展的过程当中,伊泰遇到了很多过去没有想到的问题。他们与合作方诚实守信,严格履行法律法规,高度重视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在属于库不齐沙漠的边缘地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对于项目早日成功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他们不仅满足入职员工的应职要求,还增加了部分福利基金。员工入职后,都不间断的接收从企业文化、安全规定、业务技能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公司培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感受到伊泰诚信经营的理念。诚信是伊泰企业精神的基础,也是作为伊泰人最重要的品质。

坚强的伊泰人克服重重困难,一道道过关。终于在2009年3月20日这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出油了。

抢抓机遇 上马煤制油项目

油,出来了!1000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伊泰5000多名员工的期待。今天他们又一次用毅力与事实给世人、给历史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也证明了伊泰人那种敢于拼搏、不断创新、不畏艰险的精神。所有参与建设的人们不禁热泪盈眶,让我们记住伊泰煤制油项目建设和试车过程的特殊日子。

伊泰煤制油项目作为国内首套利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煤间接液化技术的第一个成功运行示范厂。标志着企业投入高科技研发、实现科技创新与探索获得了成功。实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把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大规模产业化建设获取了工程经验,验证了工程技术工艺,形成了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支撑体系。项目主动承担了国家煤制油实现产业化的责任和风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科研、生产、管理人才队伍,形成了支撑我国煤基液体燃料自主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以该装置作为实验平台,可进行催化剂实验、新产品开发等研发工作,进行多种产品联产研究,不断提高集成技术水平。

同时对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实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洁净高效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于加速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带动煤炭企业特别是地方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示范项目成功的基础上,伊泰集团拟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基地建设年产540万吨煤制油工厂。

这里要提到伊泰的“四个不变”办企原则:即坚持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集团公司党委是领导核心不变;坚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不变;坚持依靠广大职工,充分尊重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的宗旨不变;坚持为地方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作出贡献的思想不变。多少年来,他们一直秉承这一原则。

过去伊泰是靠大胆探索、科学决策和管理创新发展壮大起来的;未来依然是挑战与机遇共存,收益与风险成正比。伊泰甘愿冒这样的风险,甘愿做这样的先行者、探索者,甘愿由传统煤炭产运销向着煤炭深加工领域提升实践,为我国能源安全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自己的贡献。

煤变油,这一伟大的创举,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首开先河、勇于创造的经典力作,这一令人瞩目的创新力作,必将拉开伊泰集团的第二次创业、又一轮腾飞的序幕。到2020年,伊泰集团将由目前的资源型、粗放型生产企业转变为集煤炭生产与液体燃料、石油化工等化工原料和后加工产品生产为一体,上下游一体化,资源合理配置,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型煤化工生产企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与时俱进从未止步,开拓创新永不停息,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和产业报国的理想,相信伊泰人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变油 伊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