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国际形势不明朗 碳交易市场前途难料

2010-08-23 08:52:08 中国联合商报   作者: 刘杰  

“7月份美国气候变化法案未获国会通过,8月初联合国本年度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谈判无果而终,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第55次会议否决了中国22个CDM项目,这说明全球碳减排市场前景很不明朗。”高级能源和碳融资专家沈一扬博士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这一切似乎为10月初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谈判和年底的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了解,《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失效,国际上一直未有任何关于气候框架谈判的利好消息,欧美各国等一些从事CDM交易的国际机构已经不再签订新的项目,碳交易市场前景越来越模糊。

是福,还是祸?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明年将超过世界石油市场的总量,中国占据其中三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当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的时候,这为中国市场创造了巨大商机。

据悉,北京环境交易所的累积碳交易合计减排量超过700万吨,已经促成的CDM项目总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北京市目前已签发的碳减排量达1.3亿吨,以一吨10欧元的较低市场价格计算,总额即是13亿欧元。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龚俊松公开表示,如果是强制减排,那么目前很难讨论碳交易所涉及的企业,关键看国家相关政策如何制定,如果是自愿减排,那么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涉足其中。

中国大唐集团是国内较早接触CDM项目的企业,目前其通过碳交易已经实质获得的收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按照现在欧洲碳交易的价格十几欧元左右来推算,像大唐集团这样,通过CDM项目获利过亿的企业不在少数。为了适应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等三大碳交易机构。

中国巨大的碳交易市场也吸引了很多国外公司,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聚集在国内三大碳交易所周围投资运作碳交易的外资已经超过一百亿元。

碳交易规则亟需出台

2012年《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在全球新的气候变化框架没有确定之前,碳市场又将走向何方?

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又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低端,交易的买主大多集中在欧洲,还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市场。自愿减排能否为国际碳交易前景营造良好的环境也是未知数。

“自愿减排,首先来源于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自身觉悟。现在将碳减排作为独立部分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不仅是跨国巨头,国内的很多公司也有加入进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始了解并自愿开始节能减排。”沈一扬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现在VER市场的市场发展机制很重要,在现在没有出台国际性的强制性指标的大背景下,VER市场的机制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国内自愿减排管理规则,目前该规则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对媒体透露,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来,建立碳交易的量化审核标准是有很大难度,而建立自愿排放交易的体系在技术上实施比较容易。

沈一扬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政府为建立国内自愿减排体系设立规则正是国家重视碳交易市场的表现,这份借鉴了CDM管理办法的规定一旦形成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将对建立我国的碳排放体系奠定重要基础。这也是建立中国式减排标准体系的第一步,是我们在推行市场化减排机制上的一种有益尝试。

碳买家何在?

节能减排的愿望是很美好的,但现实问题是谁来购买碳?

“就现在看来,国际的买家还是中国自愿减排很重要的投资方。关键还是看国际气候公约谈判的进程。”中国农科院农业与气候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表示。

就自愿减排而言,买方力量的培养是决定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买家是中国自愿减排很重要的投资方。完善国际碳交易体系关键还是看国际社会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气候谈判的进程。

“节能减排动力不足,缺乏第三方的量化审核,自然导致国际上自愿减排市场发展不乐观。”一位业内专家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2009年,全球自愿性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总额为3.82亿美元,平均价格为每吨6.4美元,均比2008年相比下降48%和13%。

“自愿减排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但是如果是自愿减排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目标,最后可能效果有限。”业内人士李峰认为,最好还是依靠强制性的减排目标来推动。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国际形势 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