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专家支招记者如何进行气候变化合作报道

2010-09-06 17:22:07 搜狐绿色

提问:我来自于南非,我是一个搞研究的,现在又是社会科学家,好象两者都算,我觉得我们主要做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合作活动,对气候变化作出响应,为靠铺十七(同音)做准备,这里不仅为科学家还有媒体之间,包括很多行动主义者、普通公民等等合作,前面所讲的关于合作新闻,合作报道的创新,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做合作性的新闻报道,这种新的合作性的新闻报道有用吗,还是里面有很多的挑战,影响这种合作的新闻报道,可能会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复杂性比较有用的工具。而且通过这种合作方式科学家可以和记者一起,在内容验证方面和气候变化探讨复杂性方面能够发挥作用。

David Viner:好的媒体报道,应该有科学家自己来写,当然这是玩笑。首先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在科学家和记者之间要有信任,这样,科学家可以给记者以正确的信息,然后记者可以正确的把科学知识以更加直白的形式反应给大众,科学记者是一种沟通的工具,我前面讲到的,你可以是被动式的,比如说最近的天气事件,科学家也可以是用媒体的话宣传自己的工作,在我的学术生涯当中,我也是经常会这样做,确保我最新的发现,比如说像景观的改变旅游等等方面的研究的结果,也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我和媒体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涉及到IPCC,早上也有提到,南非的这位同事也提到,科学家并没有拿钱去和媒体进行打交道,但是,做这个工作也是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资源,但是这个资源对于他们来说是有限的,IPCC之前并没有很好的传播系统,他只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可能作出的反应,在被记者挑战质疑之后,他就给出快速的很仓促的响应,IPCC的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

Pallava Bagla:我所在的领域问责任是很大的问题,在有责任的情况之下,比如说像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这里就有很大的责任,像我的编辑,他们可能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有些编辑对此会有怀疑,所谓合作式的报道,听上去非常好,但是有时候非常难,最终要有一个人承担责任,一个记者或者一个编辑。

邱老师:我是来自于广州民营经济报的,刚才他说道合作式的报道,我觉得希望把气候变化的概念传播出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其实这是涉及到参与度的问题,他刚才提到艺术家,其实不光是艺术家,包括人文工作者,包括公共学生,共同参与气候变化的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跟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合作的低碳设计项目,我当时跟他们合作一起做了低碳设计大赛,动员全中国设计院校的学生设计以低碳为主题的竞赛活动,我直接把这个活动命名为低碳,因为考虑到如果从可持续,从环保,从气候变化的概念来解释,就不如低碳概念这么直接,后来,传播效果之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记得当时全中国,包括广州驻外的媒体大副报道低碳设计,公共媒体在传播低碳设计的过程当中就把低碳的概念传播给公众了,公众从低碳的概念马上就会想到,为什么要低碳呢?马上就会查找这个答案,然后查到低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方式,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1月份也是跟BC合作,做了一次低碳交通的培训活动,我在来上海的飞机上,跟同行聊到这个,他当时说他做了,就光是这个培训活动做了两个版的大篇幅的报道,因为现在城市拥堵,是公众特别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广州,前亚运效应,非常拥堵,在解决拥堵和解决汽车的排放不是能够提供方案的,也就是低碳交通的技术或者是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这是公共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当时也是找了企业,找了专家,找了从事管理的,也有社会学方面的专家一起来做这样的事情。结果传播的效果非常好,我觉得这种合作是必须的,而且作为媒体工作者要多动脑筋。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专家 气候变化 气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