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川气东送:天然气管网迎来黄金期

2010-09-29 10:40:08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济 民  

编者按:川气东送进一步壮大了我国天然气管道阵营。不过,我国输气管线密度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预计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将成为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的黄金时期。

■文/济 民

一个是地处巴山蜀水的普光小镇,一个是地处东海之滨的大上海。这两个很难相提并论的地方被一条横贯东西的管道——川气东送工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川气东送每年120亿立方米的输送能力,赫然占据全国天然气总输量的五分之一,相当于西气东输一期工程的年输气量。它开启了我国天然气大规模运用的又一扇闸门,每年将向沿线提供超过1000万吨标准煤的清洁能源。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投入商业化运营,我国全国天然气主干管道里程已接近3.8万公里。“十五”以来,西气东输、忠武线、崖港线、涩宁兰、东海外输线、冀宁联络线、永唐秦联络线、陕京一线和二线、川气东送等管线相继建成投产,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也已经建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网已逐步形成。

全国管网初步形成

就全国的管网布局而言,川渝、华北及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管网,中南地区、珠三角地区也基本形成了区域管网主体框架。“十一五”期间天然气管道建设的重点是:川气东送管线、西气东输二线、东北天然气管网、进口输气管线、沿海管线,同时还将完善区域管网。新建天然气长输管道约1万公里,预计到2010年全国天然气管道的总长度将达5万公里。为保障天然气供应的平稳和安全,在天然气消费市场附近和管道沿线将配套兴建大型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等调峰设施,并与管道连接,形成点线互联的天然气供配气管网,实现资源多元化、供应网络化、调配自动化的多气源多用户的供应格局。

“十一五”以来我国管道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标志性事件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开工兴建。该管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东达上海,管道主干线和8条支干线全长9000公里,主气源由土库曼斯坦提供,国内气源补充。管道建设期间,中土再次签订了补充协议,双方将气源扩充到了年供气400亿立方米。与此相关,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也被提到议事日程。

在西南方向,我国与缅甸联邦政府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标志中缅输气管道项目进入到实质性阶段。随着中缅天然气合作项目的全面展开,我国的天然气外输建设形成了“西北有中亚天然气管道,东有酝酿中的中俄天然气管道,西南有中缅输气管道”的格局。

各大公司争布管网

国内天然气生产和管输基本形成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油公司垄断竞争的格局,而在地方、合资、民营企业较早进入的城市燃气行业,三大石油公司也通过各种方式进军城市燃气市场,使燃气市场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

中石油:优势明显,均衡发展

中石油拥有全国70%以上的陆上资源和65%的区域性管网。其发展战略为以陆上资源为主,LNG资源为辅,形成稳定的供应基础,保持内陆市场优势,积极开拓沿海市场。

“十五”以来,中石油继续加大长输管道建设,实现了四大天然气区全面东输,从而保证其在控制资源地天然气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逐渐东扩。与此同时,加大管道网络化布局,陆续建成冀宁、 淮武等多条联络线工程。

到了“十一五”时期,中石油继续巩固管网建设优势,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

在陆上资源开发和引进工作取得成果的同时,中石油积极开展海上LNG引进工作,与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伍德赛德石油公司、伊朗国家天然气出口公司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为其规划的管网提供了可靠的气源保障。

在巩固上游市场的同时,中石油重视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建设,积极进军城市燃气市场,重组了原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燃气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华油集团公司燃气事业部和中油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昆仑燃气公司,进军城市燃气市场,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中石化:巩固区位优势,剑指中东部

作为国内第二大油气生产商的中国石化把握市场先机,在国内天然气产业刚刚兴起时,充分利用中原和胜利油田贴近东部市场的优势,积极培育周边市场,并实施了市场优先策略,占领了国内最具发展潜力之一的山东市场,确保了其在国内天然气市场体系中的竞争地位。

中石化以资源为导向,在鄂尔多斯、川东北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跨区域管网建设。目前,川气东送管道已经投入商业化运营,榆济管道正在实施中。两大干线的建成,将进一步稳固山东市场的优势地位,并开拓长三角及沿线市场新领域。

为弥补资源不足,中石化积极收购油气资源,参股陆上和海上气田的开发,努力扩大自己资源基础。同时,积极开展山东、天津、广西、江苏等地LNG接收站的研究工作,着力引进境外资源,以保障山东主体市场的资源供应和拓展京津、两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

中海油: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海油利用近海资源优势也在扩展市场。中海油天然气发展战略是以近海资源为主,结合LNG资源大力发展沿海市场,建成横贯中国沿海的天然气大动脉。

中海油利用其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专营权,相继获得了崖城13-1、南海东方1-1、乐东、番禺、惠州、渤南等油气资源。它率先介入LNG,开拓沿海市场,积极建设广东、福建、浙江和上海LNG。以市场换资源,收购海外资产,参与燃气电厂,形成上下游一体化格局。目前中国海油已经拥有超过120亿立方米天然气量可以进入管线运输。在“海气”和“LNG”资源保障下,积极规划沿海城市的天然气基础管网。根据中海油的规划,从北部的大连、秦皇岛、连云港,到中部的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再到南部的广州、茂名、三亚,十几座沿海主要城市都将成为中海油沿海天然气战略的节点城市,同时连接区域内的大型液化气站和局部市场,力图控制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天然气市场,并向内陆市场渗透延伸。

需求拉动管网建设

从世界天然气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天然气需求仍将有较大提升。世界上人均天然气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沙特等国家,人均天然气年消费量大于2 toe(注:1toe吨油当量=1.4286tce 吨标准煤);其次是西欧、中亚各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格陵兰等国家;天然气消费量较小的地区是非洲、中南美和除日本、澳大利亚外的亚太地区。中国的人均天然气消费量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仅为0.043 toe。
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处于较低的水平,仅占3%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但较低的消费水准预示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根据国家能源局的预测,我国天然气消费在未来也将快速增长,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1068亿立方米、1534亿立方米和2107亿立方米,平均增长率达11.1%,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若考虑到未来低碳经济各项指标的实现,这一估计有可能还趋于保守。由于天然气的生产、消费环节的衔接主要依靠管网,因此天然气需求将成为拉动管网建设的重要力量。

我国管网建设水平尚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世界上的长距离输气管道长度已达到150万公里,并以每年1.4万公里的速度增长。现有输气管道主要分布在北美、独联体及欧洲地区, 并已实现了地区性联网。北美洲通过横贯加拿大输气管道系统和美国输气系统把美国东西部及加拿大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管网;独联体现有输气管道近23万公里,已形成统一供气系统,向东西欧地区供气;欧洲除英国独立供气系统外,独联体、阿尔及利亚、荷兰、挪威等产气国与欧洲用户的输气管道已连通形成国际管网;亚洲-大洋洲地区除马-新、阿-俄有跨国输气管道外,其它国家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省等均有各自的输气管道。地区性的管网建设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输气管线密度在美国已达185米/平方公里, 荷兰为265米/平方公里, 法国为48米/平方公里,我国尚不足4米/平方公里,差距明显。

未来十年黄金时期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加之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天然气需求量的攀升须以发达的管网为前提。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将是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的黄金时期。在当前干线管网基本形成的基础上,作为干线的衍生物,支线、城市燃气管网将成为我国天然气管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个例子,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燃气市场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据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其中城镇人口约50%。参考城市燃气设计规范,若按照城镇人口气化率水平50%,人均用气70立方米/年测算,同时考虑到CNG和城市公服(餐饮食堂及其他公建用气),2010我国城市燃气类用气将达到450亿立方米,占需求预测总量的40%左右,接近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2004年城市燃气类用气所占比重。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将突破8亿,预计城市燃气类用气将达到560亿立方米,需求量增长势必对管网建设产生拉动。

随着需求量的增长,天然气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重要变化。随着新三十六条的出台,我国的管网投资主体将逐渐形成以国家石油公司为主体,地方国有、非国有以及外资为重要参与方的多元投资格局,管网建设将会得到充足的投资保障。总之,基于一个国家管网建设的水平、规模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这一客观事实,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管网建设水平、能源结构以及制度调整等因素,有理由相信我国将再次迎来天然气管网建设的高潮。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川气东送 天然气 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