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泉州港:改写历史 崭新崛起

2010-11-01 13:04:25 泉州晚报

在满载历史的泉州港,5年来的记忆层层叠叠:从集装箱业务步入全国百万标箱俱乐部,到第六届中国航海日的华丽启幕;从海上客运“零”的突破,到两岸货运直航的如期而至;从“新泉州”轮找到回家的路,到叫板国企的本土大船诞生,潮涨潮落间,泉州港持续书写着精彩“海生活”。

在这里,我们忍不住想要盘点,想要记录。过去的5年,不断地改写着泉州港的千年历史。如今,泉州港正以更加挺拔的姿态,昂首阔步,迎接明日的朝阳。

浴火重生 常态化客运实现零突破

记不清多少年了,泉州海上常态化客运登记为“零”。海上运输重货轻客,让客运成为泉州港口发展的“心痛”之处。“十五”期间,泉州与金门、马祖、澎湖等实现了相对频繁的海上人员往来,无奈都是“一次性消费”,无法真正打破泉州海上客运的困局。

将“常态化”三个字重新镌刻在泉州港客运历史的,是泉金航线。2006年6月8日10时50分,随着鸣笛拉起,“泉州轮”由泉州石井港区开航驶向金门,“新金龙”号自金门水头码头驶向石井港区,泉金航线正式开航,一个让泉州和金门两地乡亲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梦终于实现。该航线成为继厦门-金门、马尾-马祖航线之后,海峡两岸间的第三条客运直航线路,并开始了常态化运作。从此,台湾同胞从泉州回台湾只需10小时,朝发夕至不在话下。

新生的航线,开局良好但也需努力经营,在增加航班、开辟专用通道、建设浮动码头等系列措施的刺激下,终于吸引越来越多台胞的目光。几年间,来往于泉金航线的30万人次旅客,一起见证了航线的成长。

华丽变奏 货运吞吐量翻了近一倍

如果说“十一五”期间,泉州海上客运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那么海上货运则是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跨越。

一组数据,见证了五年间泉州港货运发展的每一个进步:从2005年到2009年,泉州港口货物吞吐量从4046万吨增长到766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从63万标箱增长到125万标箱。几个排名,透露着泉州港地位攀升的信息:内贸集装箱运输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内贸集装箱五强港口。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中部,处于从北美至东南亚、印度洋、大西洋国际航线的西侧,是上海港至广州港的中心点,也是大陆对台海上直航的最佳港口之一。这样的地利,使得泉台间港口往来的行先行试要比其他地方来得更多。回首过去5年,一页页都是对台贸易的突破。“十一五”期间,泉州港后渚、石井两个作业区陆续开展对金门货物直航,货运量占全省对金、马、澎的75%。最弥足珍贵的,莫过于“三通”从纸上谈兵走入生活。2008年12月15日,泉州货轮“成功71”轮和“新运盛6”轮,从石井作业区分别驶向台湾的台北港和安平港,泉台从过去的“咫尺天涯,重重阻隔”,变成“天涯咫尺,处处通途”。

告别短板 50亿元巨资建港迎大船

7亿多元,是“十五”期间泉州港投资建设的金额;9.7亿元,则是2009年的投建金额。一年赶超五年,正是泉州港近年来的建设手笔。

产出与投入获得了正比。在石湖作业区里,5年来投入的20多亿元资金解决数个发展瓶颈。2007年开建的泉州湾深水航道工程,将航道拓宽、浚深,10万吨级船舶从此可以乘潮进出泉州湾。航标更新、拖轮自备、泊位深建、堆场扩容,也为石湖竞争力加码。2007年集装箱突破百万标箱的时刻还记忆犹新,石湖已经又有了新的目标: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

世界港口正往大型化、深水化方向发展,港口建设好不好,大型船舶能否停靠恰是试金石。2005年,中海集团打造的一艘4250标箱级的集装箱巨轮――“新泉州”轮正式下水,她能横渡太平洋,却无缘与泉州港相拥。泉州港航道不够深,造就了她“有家不能回”的尴尬。2009年8月,深水航道的疏浚,成功将“新泉州”轮迎回了家。此后,每月均有5-6艘次大型集装箱船舶顺利靠泊石湖港区作业,不仅昭示泉州港建设跃升到新平台,石湖更与建成的湄洲湾航道一期、围头湾通海航道一起,携手将泉州港带入大船时代。把目光从石湖转向斗尾作业区,青兰山码头同样是大船的舞台。自2009年2月开港,青兰山已经迎来十几艘30万吨油轮,进入迎接大船的常态化运作。今年8月份,这里还经受了全球最大型油轮“新埔洋”轮的现身考验。

大船频繁靠港的背后,折射的是泉州港建设的日益完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泉州港投入49.92亿元,新增综合通过能力5627万吨。眼下,肖厝5号、6号泊位,石湖5号、6号泊位以及石湖石材物流园区的建设,都将成为助推泉州港飞跃的新平台。据悉,中远集团在派出调研组莅泉评估后,已同意扩大对泉州港的投资。

临港远航 产业集聚助推城市崛起

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口城市崛起的共同轨迹。

2009年8月,福炼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目标直指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标志着我省上下为之奋斗30余年的石化梦修成正果。一根海底管线,将这个项目与12.7公里外的青兰山码头连在了一起。正是这根管线,源源不断吸收着来自远洋的一艘又一艘30万吨级巨轮载来的原油,勾勒出石化产业千亿集群美景。

同年,泉港区5.8平方公里的台湾石化园区,手捧60亿美元台资大单的深度资本,启动了筹备工作;不远处的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内,拥有120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中化项目新厂区场地开始回填,缔造的是承接台湾石化产业链的梦想。园区所依附的原料来源,同样离不开大海。石化之外,“十一五”开局之年,泉州修造船厂的造船厂建成投产,成为海边的又一道风景。2007年,泉州修船厂首艘万吨级双壳油轮“泰山荣誉”号正式下水,30万吨级修船坞也将于明年2月开启修船序幕。该厂目前已造了并交付14艘船。项目建成后,泉州修船厂将形成年造10万吨级船舶、17万吨级船舶、8000标箱集装箱船12艘、年造船148万载重吨能力,跻身我国八大修造船基地之列。

与大海有关的,诸如南埔电厂一期(二期)、鸿山热电厂、泰山石化、石狮PTA等一批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石化、汽车、造船、电力、建材等港口产业集群,纷纷在“十一五”期间走入民众视线、相继投产。“我国东南沿海大型修造船基地”、“东南沿海地区重要汽车、工程机械零配件生产基地”、“国际石材加工中心和贸易中心”等头衔,不久都将戴在泉州头上。不言而喻,港口经济已在泉州占领一席之地。根据《2008年泉州市统计年鉴》粗略分析,泉州港口拉动全市经济比重已超过4%,且贡献值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转身向海 港口向海湾型转变

谈到贡献,后渚作业区是泉州港的功臣,曾经叱咤风云的“东方第一古港”就在这里。然而,淤泥的沉积,使得一切难以回到过去,清淤成为后渚每天的必修课。即便如此,大船还是进不来,成本却无形增加了。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船舶的大型化,国内各大港口开始从河口港向海湾港战略转移,如大连港转移到大窑湾港区、青岛港向前湾港区转移。泉州港也站到了转型的关口,除了连片开发的肖厝作业区和项目林立的斗尾作业区外,将发展重点从河口港后渚转移到海湾港秀涂和石湖,成为泉州港不得不做的抉择。

今年4月30日,秀涂人工岛试验段工程动工,世界500强、首家在香港联交所整体上市的央企中交集团旗下的中交投资有限公司携手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开始了BT形式的投资。未来,后渚持续千年的散杂货业务将转至秀涂,在那挥洒整合豪情。

今年5月23日,装载着后渚集装箱港区最后一批桥吊和RTG港口设施的“振华12”在绵绵细雨中安全停泊石湖作业区,后渚经营13年的集装箱业务悉数与石湖整合,开始了泉州港转身向海的历史性转折。

从后渚到秀涂、石湖,不仅仅是业务的转移,更多的是泉州港的战略抉择。而“水深良港”,则是秀涂与石湖共同的主题,相似的天然优势,引领它们共同走上现代海湾型港口的路线。未来泉州港的风起云涌,将在这里续演。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泉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