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对发展洪湖戴家场镇经济的观察与思考

2010-11-02 10:59:31 楚网   作者: 陈汉明   

一、基本情况

洪湖戴家场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位于洪湖市西北部,东与万全镇、峰口镇相连,南依洪排河,与沙口镇相望,西与监利县龚场镇接壤,北与曹市镇交界。全镇国土面积67370亩,总人口55076人,其中街道居民10070人,下辖21个村,一个渔场。2009年,全镇地区生产产值49176万元,财政收入1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1元。

二、现状与特点

1、部分农业产业呈现块状集结趋势,其科技含量逐步增大,市场适应逐步增强,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化基本完成,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态势明显。一是以洪排河沿线的秦口、花园为主体的村、组、户,养殖黄鳝网箱近15万口,其相关产值总额达到1.8亿元,形成了全省独具特色的“黄色经济板块”;二是以柴林、卢墩、戴剅沟三村5000亩基地为主体,以亿丰公司为加工营销为龙头,其生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远销上海、香港等大中城市,倍受亲睐,其经济块状达到8000多万元,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已成雏形,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越联越紧,形成了“一枝独秀”的“绿色经济板块”;三是以南林、沈庙、河坝、关圣庙等村为主体,实行棉椒配套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把传统销售与订单销售相结合,产值达2000万元,在周边乡镇形成了小有名气的“红色经济板块”。

2、一大批民营小厂落户集镇,“草根经济”不断发展状大。一是以原佳华公司改制为切入点,采取拍卖、租赁、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引进了洪大、莲心等20多家中小民营企业,产业拓宽到脱粒机制造、石化产品加工等18个项目,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二是以洪旭公司改制为契机,支持洪旭全力发展,新上节能项目2个,让洪旭在经济“冷潮”中迅速“热身”,不断壮大其自身板块;三是鼓励帮助王力等12家小企业,寻找“靠山”,背靠“大树”,快速发展,帮助它们顺利掘得发展“第一桶金”。

3、深化土地流转机制,配套村镇服务措施,引导打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轨变型。据不全统计,全镇外出玻璃产销户达2500多户,产值超过5亿多元,形成独具特色的玻璃经济;全镇外出做木材加工的达200多户,产值近1.8亿多元。由此形成如寄木、水塔等“玻璃村”和“木条子”村。

戴家场镇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制约其发展“瓶颈”因素也不可忽略,表现为二个显著特征:一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没有区域位置优势。二是内部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撑镇域经济“顶梁柱”还不明显,发展活力不强。农业方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生产链、加工链、销售链之间并不牢靠,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规模还太小,特别是类似亿丰公司这样龙头少,全镇农业的整体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工业方面,民营企业数量少,项目单一,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和“拳头”。其经济总量在镇域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太小,对镇域经济拉动力还很差;打工经济虽独具特色,规模相对“巨大”,然数以百计的千万元大老板还都不思回乡创业,反哺家乡,甚至一些土生土长的“凤凰”也逐步“离巢”而去,打工经济大部分都停留在“体外作用”,“向内转化”的趋势还不明显,“呼凤还巢”工作还亟待加强。

三、路径与措施

发展戴家场经济,要兼顾内外,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对内要在发展村级经济、企业经济等“单元经济”上下“死功夫”,因村制策,因厂制策,长期积累,艰苦奋斗,积小成大,积土成山,不断加大镇域经济的总量,以成就“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之目的,实现镇域经济发展这“第一要务”;对外要顺应中央省委的各个时期的战略决策,紧密联系本镇的实际,“借风吹火”,“借船出海”,“借势造势”,不失任何一个镇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以达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之功效。下面,我肤浅地谈谈戴家场镇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措施。

1、抢抓机遇,“借势造势”,快速增强我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当前,全省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首选洪湖作为“第一战场”,各项政策,大量物质资金向试验区“倾斜”,多个建设项目在试验区开始“落户”,省直各部门“一杆子”插到村镇帮扶,给镇域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如何争取和赢得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巧妙地借风吹火,借势造势,快速增强镇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就成了我们戴家场镇党委和政府的“第一课题”。我们一是组成专班人马,采取得力措施,“跑断腿子”,“磨破嘴皮”,“穷追猛督”,把去年全省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时,省直有关部门承诺的帮扶项目和资金追到位,真正让50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早日“花落戴家场”。二是争取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电传媒集团、长江出版集团和省委宣传部等省直有关部门全力支持,真正把秦口村打造成“湖北黄鳝养殖第一村”,把柴林村打造成“全市绿色蔬菜第一基地”,把官港村打造成“全省村级网络信息化第一村”,让这三个村的村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引领村域经济多元化发展。并以这些省直部门为“落脚点”,通过他们把关系渗透到省直其它相关部门,为争取更多的土地平整、公路网络建设计划项目、农村水改项目落户戴家场。三是抓住现有的发展机遇,向外跑项目,跑资金,借力过河,内外并举,迅速完成全镇公路网络建设计划,完成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升级,完成全镇所有农田综合改造,完成全镇饮水工程建设,以最快的速度增强镇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2、倾情打造“拳头产业”,构筑戴家场镇农业经济的“魅力亮点”。农业经济是戴家场的传统主导经济,支撑戴家场镇域经济“半壁江山”。做大做强农业这篇大文章,快速增大我镇农业经济的“块头”,我们从二个方面倾情着力。一是整合养殖、种植等传统农业资源,快速促成“一村一品”、“联村一品”格局的形成。以秦口村、花园村、百桥村等村为中心,以秦口村黄鳝养殖销售协会为龙头,壮大黄鳝产业。以官港村,螺滩村的特色鱼养殖为龙头,把水产品经济打造成我镇农业经济板块的“第一亮点”。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技术培训,以亿丰公司为龙头,以柴林村、卢墩村、河坝村、沈庙村、关圣庙村为幅射点,增大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加大加工深度,促成中介销售组织的形成,加固产供销各产业链之间的联系,让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遍地开花,把蔬菜种植加工营销打造成我镇农业经济板块中的“第二亮点”。

3、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民营经济。戴家场镇地处洪湖西北部,位置偏僻,区位封闭,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发展“劣势”。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发展思路,扬发展之长,攻发展之短就成了我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当务之急”。

强力拓展招商引资渠道,突破镇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不足,后劲不强的发展瓶颈。一是围绕产业资源开发抓招商,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二是围绕产业基地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着力提升“一镇一业”、“联村一品”的发展水平。三是围绕产业提升抓招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镇域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四是围绕打工大老板抓招商,充分调动他们家乡情结,鼓励他们无偿出资为父老乡亲铺路架桥水改,兴办一批民生工程。

强力推行“小老板”战略,兴起全民创业高潮。戴家场镇农民受改革开放之惠,沾富民政策之光,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打拼近三十年,有一部分优秀分子先富了起来。据不全统计,全镇外出从事玻璃生产加工经销的农户1200多户,其中家产过亿的有2户,5000万元的有50多户,1000万元以上达200多户,200万元以上有300多户。从事木条子加工生产营销的有50多户,资产达500万元的有30多户。从事其它项目的农户有近1000多户,资产1000万元以上有数百户。创造发展条件,大打“乡情牌”,把这一批人中的一部分吸引回乡办实业,把这一部分资金引回来,解决我镇经济投入不足的瓶颈难题。镇委组成强大的招商专班,实行流水作业制,作好“经常性”文章。一是坚持长联系常接待制度。对全镇数以千计的大小老板,利用他们春节清明等节日回乡的机会,有针对性的指定专人负责接待,随时撑握他们思想动态,调动他们家乡情结,引导他们回乡创业或兴办民生工程;二是有针对性回访部分大小老板,帮助其分析发展态势,向他们推介一些好的项目,转变其发展思路,给他们提供优质服务,让类似南林万头养猪厂、汾阳肉鸭养殖合作社农民回乡办企业的典型遍地开化,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达到“筑巢引凤”之效果。三是简化手续,放低准入门槛,培育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以好的投资环境把小老板引回来。

强化集镇集聚功能,打造镇域经济增长极。集镇基础设施差,各项事业发展缓慢,集聚功能不强,带动能力不足,是我镇发展又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一是树立“富规划、穷开发”的思想,在规划上高水平、高标准,舍得投入,在开发上厉行节约,把钱花在刀刃上。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要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靠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靠城镇环境支撑产业发展。综合考虑集镇内人口、资源、区位、环境等条件,按照“体现特色、适度集中、形成规模、配套建设”的思路,科学规划镇域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口的聚集。三是积极探索集镇经营路子,把集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一大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四是突出抓好净化、绿化、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创建环境优美集镇和文明生态村。(作者系戴家场镇党政办公室秘书)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发展 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