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警惕"资源依赖"症--西北能源基地转型扫描

警惕"资源依赖"症--西北能源基地转型扫描

2010-11-17 08:44:59 新华网

绵延上百公里的运煤大卡,仿佛“粘”在陕煤东运的210国道榆林段上,一天挪不了几公里,一堵甚至能堵上一个月。

这是新华社调研小分队近日在陕西榆林见到的景象。不过,虽然忍受着堵车和污染的煎熬,但运煤师傅们也阻挡不住坑口三四百元一吨的煤炭运到秦皇岛码头就能卖到六七百元的诱惑。一趟活下来,就可以挣上万元。

陕西榆林,这个提供了全国5%以上煤炭和5%以上油气的全国第一产能大市,经济增速连续七年全省最快,昔日极度贫困的边塞之地一举成为能源新都。

以能源为突出代表的资源优势,是大西北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榆林,还是与之临近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最近十年间,富集的能源为原本落后的当地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但能源开发在造就不少“一夜暴富”神话的同时,也加重了外界对于“一煤独大”“原”字头当家以及环境恶化的担忧,凸显出能源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利润很高,容易产生挤出效应,造成其他产业萎缩,富市不富民。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认清这个大形势。”榆林市发展改革委综合科科长杨扬一语中的。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采煤塌陷区农牧民安置村乌兰木伦村,63岁的村民王明仲住着200多平方米的别墅,衣食无忧,可他并没有沉醉其中。“现在挖煤对我们有好处,有活干,能挣钱。但挖完就不好说了,还得要有别的营生。”

“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任务,发展环境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重大变化,大西北能源基地“十二五”将肩负更重的任务、面临全新的挑战。

越是煤炭、油气资源富集的地区,转型危机意识越是强烈。连日来,记者驱车行进在内蒙古西部、陕北和甘肃河西走廊进行调研时,处处感受到当地对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加快转变方式的紧迫感。

“煤炭是我们产业链条的基础,就像每天喝水一样,我们不搞煤不实事求是。关键是以科学的方式和态度开采利用,不是简单挖煤,不当煤老板,要在煤的深加工、清洁高效利用上多下工夫,大力发展非煤和新兴产业。”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同时,也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新华社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干部这样一个共识——西北能源基地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任务是转变传统的资源型增长方式,改变靠能源产量增长和价格上涨的旧有模式,更多依靠能源产业链的延长和多元化发展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

在西北地区看到,与过去的小煤窑、小采油厂遍布大不相同,如今经过资源整合,能源开发模式转由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仅陕北地区的能源化工领域,就有25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

传统资源再多,终有枯竭的一天。甘肃酒泉、陕西榆林等很多地方已未雨绸缪,着手发展起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与此同时,更有不少地方在推动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特色农牧业、旅游业等多元化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未来发展提供了多元支撑。

“现在很多能源基地还在‘盛年时期’就已认识到了转型的迫切性。”陕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裴成荣说,在有资源、有实力的时候早早谋划转型,延长产业链、发展新能源、实现多元化发展,不但可以更好地肩负起国家能源基地的重任,而且可以避免资源枯竭时成为“空城”的命运,逐渐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西北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