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风电设备行业何处逢生?

2010-12-17 12:41:23 慧聪机械工业网   作者: 鱼儿  

急速发展的中国风电市场,愈加成为国际风电巨头关注的焦点,而当国外风电巨头在中国跑马圈地之时,国内企业也把触角伸向了海外。

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现在已经站在一个火山口上,产业发展虽然持续升温,但潜在的一些风险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无论是政策基础、技术基础,还是融资基础都很薄弱。2010年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资金短缺和技术缺失等问题,有的企业已经奄奄一息,他们正在寻找绝处逢生的机会。

而近日,风机着火、倒塌事故频现报端,多家行业巨头被牵连其中,各种说法也在坊间流传。大家在忧虑中对产业前景展开大讨论的同时,所掌握的有关事故本身的公开信息却极为缺乏。风电场业主的事故报告往往偏重细节和技术性,而被“兴师问罪”的风机制造商自然是一口咬住“不是质量问题”。到了最后,究竟是在质量、设计、操作、因地制宜情况等哪一方面出了差错,大家还是云里雾里。

由于风机事故造成民众对风电的不信任感升级,“国内企业买的都是海外过时的技术,质量不过关就盲目上马”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风电设备行业引起众怒,竟把开头做过头,让我们纵观风电设备业,何处能逢生?

 隐忧探析——风机跨入“大跃进”

全球风电火了,但紧跟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质疑声,风电行来跨入“大跃进”了。一个产业要发展,就要看真正具备研发水平的企业到底有多少。比如液晶电视,发展了这么多年,做出来的东西看着像个样子,但最核心的技术不是自己的,产业就无法良性循环。而作为风电源头的风机,除了个别的一两家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外,95%的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不是买图纸就是依附国外技术,这个现象让我们心存质疑。

表面看,风电行业,尤其是风机制造业一直都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但是,风机制造企业买图纸造风机的事情已经不再是新闻。十几年前,国产风机起步时的被迫之举,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在风机的核心部分依然是依靠国外的技术。[page]

甚至也不得不承认,虽然风机倒塌、着火事故鲜有报道,但这毕竟是存在的,也一度成为小范围内争议的焦点。风机制造业到底怎么了?而行业一直追求的“良性发展”、“忧患意识”背后有着怎样的含义?

风机行业漏油成常态:漏油这种在电力行业看起来很严重的事故,已然成为风机行业一种常态。而且,这也只是冰山一角,更严重的是,在某些风电场正上演着一出出的着火、倒塌事故。

风机行业加速度引发不安:在风电很热的时候,很多企业纷纷上马项目,但是前一段开始提出产能过剩的论调,其实,80家企业中真正能做风机的就20家左右,而其中有商业化生产规模的仅10家,淘金热过后,市场上能剩10家左右就不错了,风机行业的加速度发展让我们很不安。但无论如何,国内风机厂商的加速度和你追我赶很是让人眼花缭乱。

风机行业利润大于技术:技术和利润看起来并不是一对反义词,也没有矛盾。但在风机行业,却被戏剧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日进斗金的风电行业,没有人能踏下心来做研发。原本,第一批风机设备商是要搞自己的技术,但是,现在这种潮流下,等把技术开发好了,别人早就依靠买来的图纸赚得盆满钵满了,因此,还在拼命做研发的人反倒会被淘汰。风机行业把利润看的比技术更重要。

案例解析——风机事故耐人寻味

我国风电产业从诞生到火爆不过短短数年,在装机容量逐年增长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政策上有没有缺失的地方,企业在发展方向上应该怎样把握,风机质量是否是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都引起了业界的高度重视。但质量隐患仍是行业不能承受之痛,频频发生的风机事故让行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风机事故耐人寻味。

 案例一:大唐左云风电项目的风机倒塌

过程:风力发电机摔落在地,且全部摔碎,齿轮箱与轮毂主轴轴套连接处断裂,齿轮箱连轴器破碎。

原因分析:一是塔筒所用法兰的低温冲击韧性远达不到国标的要求;二是现场施工单位没有按照螺栓力矩标准要求进行施工,机组的塔筒连接螺栓有些用手就可拧动。

点评:风电产业近年来的确发展很快,但速度不能掩盖问题,在行业比较新兴,同时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下,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实际上,国内一些风机厂商仅仅是‘制造商’,没有核心技术,买图纸造风机已经不再是新闻。但制造风机不是简单的拼装游戏,如此‘拼’出来的风机质量能过关吗?

案例二:酒泉一台华锐风机在调试中倒塌

过程:8月中旬,在酒泉一台华锐风机在调试中倒塌,非风机出现系统性、大面积的问题。

原因分析:装塔筒的时候,螺栓没有拧紧,又正好赶上大风天气所致,属于施工过程中的事故,跟风机本身没有关系。

点评:实际上,任何产业都一样,在快速前进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必要放慢脚步,回过头来看一看。此次风机事故正好敲醒了警钟:放慢脚步,审视自己的时刻到了。造成风电事故的,并不单纯是风机本身的质量问题,配套设备质量不过关及施工技术不成熟等多方面问题的叠加才是最终酿成大祸的根本原因。事故的发生不但给风机企业敲响了警钟,也为施工方及配套设备企业敲响了警钟。

总结:随着风电产业发展瓶颈的凸显,以及业界对风机设备质量的担心加剧,未来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将面临大考。追根溯源,谈问题还需看本质。说起中国的风电产业,没人能避开它的发展速度,不管是政策助推还是企业逐利,中国风电装机容量8年间增长了88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市场有自己的淘汰法则,风电设备企业只有眼望前方,脚踏实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才能走得更远。毕竟,产品质量才是企业长跑的底气。 [page]

 现实博弈——外企强入

在中国风电市场,风机制造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目前已有80多家整机制造商,其产能远大于市场需求。虽着中国风电市场的增加,中国已成为外资风机制造商欲占领的一块热土。但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不容易,在每年新增装机容量中,金风科技、华锐、东方电气等国内企业占据其中约70%的份额,外资企业全部加起来才只占三成。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的价格竞争。

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一个不利因素是,如果仍按照以往的生产模式运作,它们就很难把成本降下来。受多方面原因影响,中国企业的风机产品成本普遍较低,国外企业则很难把成本降下来,这是他们需要仔细研究的课题。但在未来十几年,中国风电还有快速发展的空间。这也意味着,对于志在竞争中国市场份额的外资企业,有充足时间进行市场布局和调整,而不用担心市场发生巨变,外资企业也做好了准备,进入中国市场是迟早的事情,外资企业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外资企业拥有国际销售网络:排名风机销售世界前三位的维斯塔斯、GE能源、苏司兰均在世界各地拥有销售网络。未来,外资企业很可能借用这一网络,推行包括风资源评价、风电场选址、风机制造的全套服务。外资企业不只卖风机,还会将服务涵盖从风电场设计开发到实际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转变风机零部件提供方式:以往,外资企业的风机零配件多数由国外企业提供。设在中国的工厂相当于一个组装厂,技术和零件由外面提供,在中国组装,在中国销售。现在,这种方式已经到了改变。原来国外风机制造企业不信任国内零部件供应商,担心采用国内产品会导致产品质量降低。但是,随着国内零部件制造技术不断完善,这种担心多余了。而降低风机制造成本的压力,进一步逼迫外资风电制造商将零配件采购放在国内。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降低了风机产品的成本价格,这相比国内企业来说竞争力更强了。

“十二五”即将到来,外资风机制造商将展开对中国风电市场新的争夺,外企的低价策略究竟能否实现,我们拭目以待。外资的强入,必然给国内风机企业巨大的压力,国内风机企业在这种压力之下定会找寻新的策略,更上一层楼,从这一角度来说,外企的强入对于国内风机企业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国内风电企业将变得的更强大。

现实障碍——拦路虎再现

中国的某些规章制度偏向中国企业而压制其外国竞争对手,其中,围绕欧洲风机的市场准入权争端就是个例子。在外企向中国风电市场进军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在争相出海,实际上,随着国内风电企业梯队向国际市场进军,欧美企业敏锐地察觉到“狼”要来了。[page]

拦路虎一:贸易保护成“拦路虎”

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已经从低端的传统制造业、原材料等产品转向高端产品。当前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此前提下,中国的风机大量出口到国外,这被认为抢占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欧盟对中国有成见,使得他们满腹牢骚。

就2009年来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美国,但是相对于中国风机市场竞争的“惨烈”之势,美国市场在装备制造方面基本被通用电器公司所垄断,正因如此,许多中国企业也盯上了美国市场。

事例分享一:去年11月,沈阳能源集团、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与美国希艾罗风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国家新闻中心举行了成立合资企业及风机采购协议签字仪式,三方共同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立600兆瓦的风场,签约额为15亿美元。这个项目的成功签署在当时引起了美国各界的震动,因为它是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中国风机机组出口的最大订单。然而,区区半年之后,这样的项目已被淹没在中国“风机出海”的强大阵容中。

事例分享二:华锐集团宣布要与美国超导公司进一步扩大战略合作关系,开发面向陆上和海上风电市场的大型兆瓦级风机,并计划在2012年推向全球市场。

原因分析:风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正在迎头赶上,这实际上是未来中国风机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因此国外具有更广阔的市场,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也是中国风机企业争相出海的一个原因,国内的价格竞争也是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向国际扩展的最大动因。

虽然国内众企业跻身跨国企业之列的心情热切,但现阶段要攻下国际市场也不是容易之事。目前,国内风电企业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比较便宜,但是这样的优势正在被弱化,所以未来竞争会越发激烈,国内企业的优势在被弱化,但在克服自身弱点上却不见明显进展,这让欧盟更视为最大的弱点,实施贸易保护进行中。

不同于其他产品,风电设备需要2年至3年的安全运行纪录作为市场的培育期,中国厂商在国际上最受诟病的就是机组的质量问题,所以即使“走出去”了,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占据一席之地。国内企业风电设备在技术上的薄弱,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拦路虎”。

拦路虎二:风电设备技术是最大拦路虎

近年进入市场的国内风机整机企业,很多是从国外引进风机技术,其间曾出现过多家企业从同一家国外设计公司重复引进技术的情况。但这些技术主要通过许可证生产的方式生产,企业买到的只是一张总装图,不仅无法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还会受到外方的诸多限制,根本谈不上研发或者是完整的技术体系,技术是国内风电设备企业最大的拦路虎。

总述:虽然国内风电设备市场具有很多的现实障碍,拦路虎不断,但国内风电设备企业不会示弱,仍在努力中。从短期来看,国外风电市场的空间更大于国内海上风电市场,目前,以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为代表的国内风机企业,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大力布局。但要经过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复杂的海外市场站稳脚跟,仍然征程漫漫。[page]

探索核心——寻觅绝招

国内风机制造业将陷入产能过剩的局面,不仅供不应求的历史不会重现,企业还会为了生存而展开激烈竞争和重组整合。在行业快速发展期为了抢占市场而频繁展开的价格战,极有可能在增长放缓时愈演愈烈。比产能过剩更令人忧虑的是,国内制造商普遍存在的技术、质量和资金短板,有可能在未来引发安全事故,并在与国外制造商的“长跑”中被后者赶超,而这种苗头已经开始显现。在价格战竞争下,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风电整机企业停产、甚至挂牌转让,同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收购愈演愈烈,产业集中成为发展趋势。风电设备行业在这种大形势下,企业靠什么立于不败?让我们探究。

坦诚面对风电问题:风能会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成为全球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角色,这已得到各国政治家和企业家广泛、高度的认同。有了这个前提,再加上所有企业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也成就了中国在全球风能发展过程中快速、稳步和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不过,其中有些问题不容忽视,企业需要坦诚面对。比如质量问题、电网问题、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实践、快速的进步和突破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来解决。事实上,所有人都在全力推动中国和世界清洁能源的发展,风电设备企业更有责任把中国以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做好,真正实现一种快速的、跨越式的、持续的、高品质的发展。

关注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工作,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风电又创造了一个中国速度。作为风电设备制造商来讲,自身要先练好内功,而进入国际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合作至关重要:中国风电企业最大的缺点就是相互之间不太合作,欧洲的企业这一点做得比较好。希望国内的风电设备企业可以共同合作,甚至跟国家相关部委机构联合起来,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监测中心,这样既有权威性和投资实力,又可以避免企业孤军奋战。

产品质量永远不可忽视:质量是每个行业至关重要的东西,是整个行业的生命力。每个企业都应坚持“品质改变世界”。除了产品质量还包括服务质量,这些都是企业身体力行的事情。

总述:在风电设备制造领域,除了华锐、金风这样的龙头企业,还有不少企业发展势头也较快,如上海电气、北京重汽、浙江运达等。国家还会不断出台新能源利好政策,中国风电市场成长很快,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将越来越多,问题也会逐个儿出现,但一个产业如果从源头开始出了问题,不去解决,反而回避,将是可怕的事情。风电设备行业开头千万莫过头,希望风电设备行业所有人员能够群策群力,打造出风电设备行业的鼎盛时期。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开头 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