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综合
  • 未来十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力能源之一

未来十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力能源之一

2011-01-07 17:02:35 中国新能源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意义重大。为应对气候变化,各个国家采取的共同战略之一,就是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发展对生态环境没有危害,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所需的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和产业基础,并不断提高其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重,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水电装机容量、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与累积使用面积、光伏电池产量以及农村沼气产量等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正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回顾“十一五”,在国家制定的清洁能源战略及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推动下,在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和政策支持下,在从事可再生能源工作的各级政府部门、广大科技人员、企业家和投融资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取得重大进展,已开始成为国家能源生产与消费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目前所占比重还很小,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前景。回顾已走过的历程,我们充满自豪和喜悦,面向未来我们更加充满希望、信心与使命感。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郑重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要占15%。2009年中国能源的总消费已超过30亿吨标准煤。随着人口增长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20 年我国能源需求预计将达到45亿吨以上。在我国能源消费仍持续增长情况下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幅度提高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将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1.水能

中国已是水电装机第一大国,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使中国有了世界最大的综合性水电枢纽工程。中国的小水电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2009年水电装机容量1.97亿千瓦中,小水电占了近1/3,已达到6000多万千瓦。小水电对环境影响很小,是一个清洁的、对环境更加友好、分布更广的水能开发方式。近几年来,抽水蓄能电站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水电开发在中国还有一定的潜力,特别在西南地区,到2020年我们将提高到3.5亿千瓦,到那时候全国主要江河大的水电站开发应该差不多了。

2.风能

风能方面,根据国家气象局对全国风能资源再次进行的调研评估,确定我国陆上70米高度3级以上风能资源为21亿千瓦,同时海上风力资源也比较丰富,中国风电发展的潜力巨大。最近几年我国风电装备的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全国整机厂有80多家,其中已形成华锐、金风、国电联合动力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风电市场竞争激烈,还须依靠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服务和品牌等因素取胜。我国的风机装机容量从 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每年翻番,到2009年底装机容量已达2580万千瓦,2010年底预计将超过4000万千瓦,提前实现了2020年原定的目标。

风能设备国产化程度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1.5-2兆瓦已成为主力机型,用于海上与陆上风电的3兆瓦风机已研制成功,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已投入示范运行。用于城市与农村的小型风机也在不断发展。但我国制造的风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产品的可靠性、效率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核心技术,如控制系统等尚未很好掌握,需要进一步研发。海上风电与地面相比,具有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高技术要求,目前尚不宜于大规模开发,需要扎扎实实做好研发与应用示范,为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打好基础。随着风电装机容量规模的快速增长,并入电网及远距离输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加以解决。最近几年在国家973计划支持下,大规模非并网风电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高耗能工业应用、海水淡化以及制氢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3.太阳能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中国目前已经是生产太阳能热水器最多的国家,年产量已超过3000万平方米,累计使用量达到1.45亿平方米,为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太阳能中温热利用技术的发展,将为太阳能空调技术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太阳能热利用与光伏、地源热泵等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将会有力的促进新一代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的结合。近年来高温热发电技术得到发展,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1兆瓦塔式热发电示范电站正在建设当中,槽式、蝶式与菲涅尔式热发电技术也有新的进展。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从2007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09年我国生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超过4000兆瓦,占到全球产量40%,预计2010年达到7000兆瓦以上。随着国家金太阳工程和BIPV示范工程的出台,加快了太阳能光伏应用的发展,2009年底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已超过 300兆瓦。目前,由于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尚未落实,以及太阳光伏电池成本仍然几倍于常规发电成本,使得国内太阳能光电应用市场尚未形成。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5%以上出口到国外,在产品的成本和质量上已达到国际水准,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的核心设备以及部分关键配套材料依然依靠进口,已成为制约光伏电池成本进一步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这几年多晶硅材料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产品综合能耗、成本及生产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2010年进口量仍然超过4万吨,上述问题需要通过落实上网电价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组织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改进企业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广泛开展多种类型的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与完善技术标准和工程规范,加强太阳能资源测试与评估等工作,为大规模进入应用市场打好基础。

太阳能薄膜电池仍是未来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在生产工艺特别是核心技术方面面临不少问题,由于主要设备依靠进口,产品成本难以降低。国产化装备的开发程度将决定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能不能大幅度减低成本,能不能大规模进入市场,能不能满足政策上的要求,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如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原来是很小的公司,在生产工艺和装备等方面坚持创新,于2004年开始进入市场,短短几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企业,现在产品成本很低。一瓦成本从去年美元8毛几降到今年7毛几,效率已从过去的9%提升到11%。这说明,技术装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太阳能将是资源最丰富,应用范围最广,发展空间最大的一个新能源产业。遍布全国的城市农村以及沿海岛屿,将是推广分布式发电和智能电网的大市场,西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草原荒漠地区将是建设大型太阳能并网电站的重要区域。[page]

4.生物质能

作为农业大国,以农林废弃物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在中国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我国也一直把生物质能源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近年,全国完成立项程序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已有100多项,建成投产的有61家,其中秸秆直接燃烧发电厂占80%以上,其他为垃圾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和沼气发电等。目前,生物质发电站主要建在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发展的类型以秸秆直接燃烧为主,发电规模基本在12MW以上。在这方面原料的供给和价格等因素直接影响到生物质直燃发电效益。其他发电技术,如气化发电、混合燃烧发电、热电联供发电等仍没有显著的增长。

在生物质液体燃料方面,近期的重点是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包括木薯等)技术,各地积极性也比较高,意向建设生产能力超过千万吨,但目前真正投产的只有中粮北海木薯燃料乙醇20万吨等少数几个项目;在以秸秆为原料的纤维素燃料乙醇方面,全国研究和示范的单位有几十家,但大部分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很高,仍然没有进入产业化和商业化阶段,这一难题在国际上也还没有重大突破。在生物柴油方面,我国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BD100)标准于2007年 5月1日起实施,但没有国家收购或销售的配套规定,生物柴油市场尚未建立,可喜的是近年海南省成为国内第一个全面推广使用B5生物柴油的省份。目前全国有 100多家企业进入生物柴油的生产领域,分布在22个省区(以福建、江苏、山东为主),其中有2家国外上市公司,其他基本都是中小公司。

在生物燃气方面,中央和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沼气的资金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物燃气产业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我国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的秸秆气化工程856处,农村户用沼气3048万户,年产沼气114亿立方米,加上大中型沼气工程的7.3亿立方米,生物燃气总量121亿立方米,相当于当年天然气消费量的9%。据初步统计资料介绍,2009年生物燃气总量约140亿立方米。

5.地热能

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公布了世界地热发展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地热资源直接利用的能量仍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在北京主办召开了“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出版大会论文集《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及《中国地热大事记》。大会回顾了1970年前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的教导,充分展示了40年来我国地热事业的最新成就,我国地热工作者将循此继续努力奋斗。

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开采浅层地热能为建筑物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具有节能和减排的巨大功效,世界上20年来的发展至今仍保持近20%的年增长率。该技术应用自20世纪末传入我国后迅速崛起,以沈阳、北京为首、在华北、东北等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至2009年全国地源热泵应用面积已超过1亿平方米,成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国家鼓励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优惠政策,使开发商有兴趣投入地热开发,包括常规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地源热泵应用,甚至对科学前沿的“增强地热系统”,也已经从发展角度看到了将来的特别巨大前景,因此也愿意投入研究,决心开发。一年多来,国内已成立多家资金雄厚、有技术实力的地热能源开发公司, 同时国内一些单位正在从事干热岩科学研究活动,希望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得到国家进一步的支持.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替代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形成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长期努力逐步成为主体能源之一,改变过分依靠化石能源的局面,为实现低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当然这个目标不是短期可实现的,要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奋斗。为此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导向,对于可再生能源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应给予政策扶持如确定上网电价政策。以欧洲为例,通过制定上网电价政策,带动了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光伏发电与海上风电,通过招标提出的价格过低,不符合产业现状,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政策下除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外,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是很难参与的,因此难以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来支持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节能减排等战略举措中,都把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我们在过去几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但在可再生能源为标志之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有可能站在世界前列,在未来十年,努力使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力能源之一,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鼓励科技创新,努力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希望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企业家共同努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努力奋进。

在《2010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鉴》即将出版之际,谨以此文作序。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未来十年 中国 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