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2010中国核电建设 整体稳中有进

2011-01-17 13:13:57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网站

编者按

今年,我国核电发展整体稳中有进:内陆核电站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顺利进行、开工建设一批核电机组、两台机组投入商运、一批关键设备实现了自主化、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进展、四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进行、核电安全再次引起高度关注……本文就此展开叙述和点评,为2010年的中国核电做一次速写。

1

投运装机破“千万”

——在运机组达13台

9月20日,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1号机组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核电投产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的总量,同时我国电力装机达到9亿千瓦。岭澳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是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以来,首个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其投运正式拉开了我国核电建设由批量化开工到批量化投产的序幕。

10月20日,我国“十一五”期间首个开工建设的核电工程—秦山核电二期3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53个月零7天的工期创造了国内同类核电站建设工期最短纪录,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近80%。至此,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数量已经达到13台,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

此外,今年开工建设核电站也颇有收获:我国最大核电工程山东海阳核电厂、海南昌江核电站、福建宁德海西首座核电站4号机组核岛主体、广东阳江核电站3号机组、海南昌江核电工程2号机组相继开工建设。

点评 截止2007年底,我国已投运11台核电机组,以压水堆技术为主,其中3座国产、2座从俄罗斯引进、4座从法国引进,此外,还有两座重水堆从加拿大引进。

从11台到13台,数字变化虽小,但代表了核电自主化的大跨越。

这两台投运机组,均实现了四个“自主”,即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

岭澳核电站二期采用的CPR1000技术,是我国核电建设者在成功建设和运营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的基础上,坚持持续改进和创新,探索形成的中国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自主化程度高的优势。秦山核电二期3号机投运,则意味着我国全面掌握了改进型第二代压水堆核电站的工程设计、建造技术,为核电大发展时期我国进一步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培养核心人才、推动核电产业自主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一号机组和秦山二期扩建工程三号机组的顺利投产,以及核电机组陆续开工,标志着我国核电正逐步进入收获季节,而且正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潮。

2

核电“入腹”、“西进”

——在建规模全球第一

1月21—22日,内陆核电厂选址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5个月之后,中法内陆核电站选址和建设研讨会议召开。两次会议几乎都针对内陆核电站选址和建设的法律法规、废物排放、地质地震条件、温室排放和冷却塔设计、大件运输和外部事件影响、应急和环境监测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

内陆建核电已成开弓之箭,谁为我国腹地首座,成为争夺热点。进入国家规划的江西彭泽、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宁,作为首批推进的三座内陆核电站,为“第一”展开了“暗中较量”。

2010年以来,全国内陆各省对核电站的建设愿望更加强烈,除上述三省之外,安徽、四川、河北等省也将其推上日程。同时,西部地区诞生了第一家核电站。7月30 日,西部大开发23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广西防城港核电站开工建设,总投资260亿元人民币。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9月20日透露,国务院已核准34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3692万千瓦,其中已开工在建机组达25台、2773万千瓦,中国核电在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一。

点评 内陆首座核电站花落谁家并不重要,关键是,这说明我国核电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各地对核电建设的热情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在提升和加大。适度建设内陆核电站,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内陆经济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及保护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核电深入“腹地”势在必行。

但是,地方政府如果单一地从经济效益和发展需求的角度看待核电,对可行性和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考虑不足而“一哄而上”,将直接影响我国核电发展的质量,核电安全将受到极大影响。核电建设还是应该遵循有序推进、合理开发的科学节奏。

另外,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防城港核电项目,是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的首个核电项目,不仅会极大推进泛北部湾地区经济建设,更将大力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

3

实验快堆首次临界

——四代核电获重大突破

7月21日,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首次成功临界,业内称这是中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意味着中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由此,中国成为继美、英、法等国之后,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

11月16日,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牵头,以快堆研究中心为依托,联合了国内高校、科研单位、装备制造和安装企业的“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联盟”旨在立足自主创新,打造快堆产业链,促进快堆技术商用化,共建中国可持续发展核能。

点评 目前我国二代压水堆已开始有序高速发展,未来装机规模不断增加也已成定局。但是,铀资源的有限性、压水堆乏燃料处置以及由此造成的安全风险,成为摆在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寻找防止泄漏、加强燃料利用率、提高安全性和减少废物产生量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突破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概念,这种核能系统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性,在事故发生后不会对公众造成损害,在经济上能够和其它发电方式竞争,并具有建设周期短等优点,而快堆正是其中一条技术路线。

中国实验快堆作为我国“863”能源领域最大项目,其成功临界说明我国“压水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第四代核能系统关键技术。同时,这项突破不仅推动了我国第四代核电发展,也从根本上为破解铀资源短缺和核废料处理难题提供了可能。

目前我国正在研发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即快堆和高温气冷堆两种路线还暂时停留在实验阶段,示范堆的建设及商运还有待时日。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通过这一步步的突破,才能在三代核电之后完成属于中国的核电创新。

4

安全事件引发风波

——两次“虚惊事件”触动公众神经

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监测发现,一回路放射性水平异常上升;5月28日,放射性水平达到平衡并保持稳定,初步判断有一根燃料棒的包壳可能存在微小裂纹。之后,有媒体报道称大亚湾核电站发生放射性核泄漏,报道除了在港深两地引起不小的恐慌情绪外,还点燃了内地一些在建或拟建核电站的地方民众的恐慌情绪。

11月15日,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披露称,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10月23日例行大修期间,发现余热排出系统一段管道出现“瑕疵”。11月16日,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此作出说明,称事故被评定为“一级核电站运行事故”,不会对电站员工、公众和环境产生影响。

中广核电集团12月16日就香港部分媒体对《大亚湾核电站辐射量激增》的报道,向媒体致信说明了大亚湾核电站个人及集体辐照剂量水平情况。

点评 从风波骤起到核电站主动澄清,两次“虚惊”的大亚湾事件因无碍环境和公众安全逐渐平息。然而,事件不仅仅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也是我国核电即将进入建设高峰阶段要面临的挑战。

首先,虽然我国尚未出现2级以上核事件或事故,但核电的特殊性令任何风吹草动都极易引发恐慌,这凸显了建立有效的核安全信息公开制度、消除公众疑虑的重要性。

其次,上述事件再次引起相关部门对我国目前核电领域监管工作薄弱环节的高度重视,将会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工作的标准、监管主体定位方面作出新的思考。

总之,核电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人民群众的人生安全、核电未来的规划、国家的能源安全供应、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唯有安全,才能发展,才有效益。

5

核电参股再拉帷幕

——电企“热身”、民资获准

4月25日,海南昌江核电站开工建设,该核电站由中核集团和华能集团共同出资建设。这是华能集团第一个参股建设的核电站,其参股比例高达49%,被认为是华能集团核电发展的一个突破。

5月24日,华电集团与中核集团签署福建福清核电项目二、三期合作建设协议,这是华电集团39%参股福清核电一期项目后,再次获得核电项目参股权。9月,大唐国际在广东阳江建核电站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通过评审。

就在常规发电企业积极热身进军核电之时,今年地方政府也为核电建设出台融资办法:深圳市和安徽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均明确表示社会及民间资本可参建核电站。

点评 时至今年,参股建核电再次成为业界的热电话题之一,其原因在于核电大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建设资金困境。

就在大家猜疑中核和中广核谋求上市之际,民间资本也悄然加入了融资的队伍。然而,上市融资虽然是一条捷径,但受制于产权关系复杂,且涉及国家核工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动作并没有想象般明朗。同时,民间参股也未见动静。

目前,中电投作为我国唯一参与核电建设的电力企业,拥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业内人士认为,若中电投在核电建设领域表现优异,能够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或许能为其他电力企业参与核电建设打开一条方便之门。

总之,一方面要获得更多的核电建设资金,一方面要兼顾核安全,就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其中各种规则。而各方都在期待的《核电管理条例》,应该能为核电健康发展、公平竞争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6

核电设备迎来“狂欢”

——企业跑马圈场、抢占领地

4月10日,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等重点大型企业在内的58家国内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就联手打造中国核电装备“联合舰”达成共识。

5月,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总投资额达16亿元的5大核电项目签约江宁滨江开发区,南京首个核电产业集群基地成立。5月21日,《海盐中国核电城概念规划》获专家评审通过,浙江海盐将成为我国首个“核电城”。

12月2日,湖北新能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由3家央企集团共同拟投资5.5亿元,旨在打造我国首个内陆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点评 无论是“联合舰队”,还是核电基地,都表明核电复苏首先唤醒了核电设备制造业,而在机遇面前赢得先机的最好方式,就是先发制人。

但是,目前我国包括大型电力设备集团在内的核电设备相关企业不低于40万家,众多设备制造企业都在伺机抢食“蛋糕”,这很容易导致高涨的情绪下跑马圈场、过早过快开展前期工作等问题。相关研究则显示,真正具有需求的核电关键环节还没有达到核电发展的速度。然而在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企业无论有无实力,只要可以跟核电挂钩生产附件的都想抢食这块“蛋糕”,结果造成结构性产量过剩。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将极大地干扰国家关于核电规划的总体部署,给核电事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7

关键设备提升自主化

——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1月11日,我国第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国产化主管道采购合同签订,大幅降低了主管道的采购成本,与从国外进口相比,可为国家节约8亿多元人民币。

10月24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研制成果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核电站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化、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12月18日,我国首台完全自主开发的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完工并成功共发送,标志我国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的制造完全实现国产化。

从年初到年尾,除上述三项成果外,我国核电关键重要设备自主化脚步不断加快: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合资建设我国核级海绵锆项目,填补我国核级海绵锆生产的空白;核电蒸汽发生器用690U型管成品管成功下线,我国成为继法国、日本、瑞典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该产品的国家;大型核电含铜不锈钢密封室及密封室盖锻造成功;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U型管实现国产化;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核电上充泵研制成功;我国首台自主化核电蒸汽发生器下线等。

点评 过去的一年,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取得了较大成绩,也为我国核电未来发展打好了基础。然而,就当前情形来看,虽然国产化率已达70%,但剩余的30%才是核心关键技术,并占整个利润份额的70%。这样的现状说明:我们离高端的设备制造还有一段距离,暂时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这也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核电规模化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瓶颈之一。

因此,只有大力推进“二代加”核电站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加快对三代核电站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才能用中国技术支撑今后10—20年我国核电大规模发展。

8

加快“引进来”

——技术、资源再入国门

9月底,中核集团江苏核电公司、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建设出口公司,签署《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技术设计合同》。11月23日,在中俄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期间,双方再次签署《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总合同》,中俄合作建设田湾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由实质性推进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除中俄合作之外,中美、中法也加快了进一步合作。11月4日,胡锦涛主席赴法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法国阿海珐集团与中广核集团签署为期10年,价值35亿美元的2万吨铀长期供应合同。同时,法国设备供应商阿尔斯通集团与中广核签署了价值约1500万美元的核岛放射性流出物处理设备的采购合同。11月12日,国家核电与美国西屋签署大型非能动核电站(LPP)业务开发、技术咨询服务以及AP1000后续项目仪控合作等共5个协议,我国三代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同样在11月,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将采用技术合作方式,联合开发新一代核反应堆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和平台。

点评 从2007年西屋公司AP1000技术转让,到2009年法国电力公司参与合资167.4亿元成立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国外企业进军中国核电的脚步没有停歇。正是看中了我国核电潜在的发展空间,各方对这块新兴市场的抢滩从上游的燃料供应,延伸到装备制造,继而深入到核心技术与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其中,首脑外交给对合作助力不少。

对中国核电来说,输在起跑线上就要学习,而学习的概念即对世界先进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依赖国外核心技术就无法保证我国核电健康安全地发展,唯有不断提升内力、加强自我掌控和主导、借鉴并吸取各方的核电建设经验教训,方才能成就我国的核电大业。

9

提速“走出去”

——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目标

8月27日,随南非总统祖马访华的南非标准银行与中广核电集团达成在南非建设核电厂的协议。同日,中国国核海外铀业公司与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就铀资源合作框架协议签字。

11月19日,媒体报道称,中核集团正在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在已成功实现向巴基斯坦出口核电机组之后,其计划与阿根廷签订协议帮助其建设核电站。而此前中核集团已与阿根廷方面就核能的利用进行磋商,并签署了框架协议,其中涉及核科技研发、重水堆核电站运行管理、核燃料生产管理、铀资源开发以及核技术应用等领域。

除了核能领域涉外,核电企业在其他能源项目上也开始“走出去”。中广核11月15日发布公告称,已于11月5日完成对香港美亚电力的并购。11月16日,中广核太阳能公司与新加坡生物质能工业公司签署协议,前者投资6500万新加坡元,与后者共同开发新加坡光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而中广核期望借机将业务延伸至整个亚太地区。

点评 不论是寻找铀资源,还是建核电站、甚或技术出口,我国核电企业今年“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核电产业的计划,这将直接催生核电产业巨大的国际化市场。同时,市场份额的大幅扩容也引发国际核电巨头互相比拼技术、争相布局区域、开发燃料资源。我国核电龙头企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以“引进来”为主导的方式,致使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垄断在我国核电发展道路上大筑产权壁垒。另外,我国核电发展中创新观念不强、战略不清晰等问题,也让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充满挑战。所以,唯有加快自主创新,打造自有品牌,才能“实现两条腿走路”。

10

校企牵手培养队伍

——解决人才“短板”

8月27日,中广核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超临界水堆(SCWR)联合实验室挂牌。实验室将成为我国SCWR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实现SCWR从基础研究向工程示范转化以及产业化应用的目标。

9月29日,国家核电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签署共建“核电软件工作站”协议,为我国核电软件自主化搭建实质性合作平台。

12月 10日,江苏大学与山东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携手推动核电用泵的产业化,计划2013年形成,核级泵的市场销售。

点评 根据国防科工局统计,2020年核科技工业需要核专业本科以上人才约1.3万人,其中,“十一五”期间6000人左右。按照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需要400人计算,到2020年新增30座百万千瓦核电站,需要核电人才在1.2万人以上。

近几年,虽然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下大功夫,有的扩大核专业招生规模,有的新建相关专业,有的校企结合联合培养。但是,“人才短板”确是摆在我国核电发展面前的一道障碍,核电企业求贤若渴的状况没有大的改观。

其实,业界对高校和企业结合的模式早已谙熟,只是目前大学的培养模式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之间存在间隙,致使人才在实践和理论学习之间缺少衔接,人才队伍的成长周期较长,无法适应核电的快速发展。

所以,眼下要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真正调动高校的科研力量,发挥企业实践平台的作用,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核电队伍。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