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煤炭科学产能

2011-03-08 08:46:22 中国煤炭网综合

中国工程院2月28日发布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报告》指出,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未来40年是中国能源体系“转型期”,未来20年是能源转型的“攻坚期”,“十二五”是全面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期”。

《报告》说,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煤。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是一个“合适的目标”。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能源发展将出现“历史性”转折。其标志是中国节能、提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炭消费量得到控制,能源结构明显调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报告》提出,能源科学发展必须确立“煤炭科学产能”概念,确保石油、天然气的战略地位,增加天然气比重,优化能源结构、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积极发展核能和中国特色高效安全(智能)电网。

科学产能改变煤炭工业形象

煤炭产业具有强烈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赋存的煤质与沉积条件密切相关而与科技投入无关,物流成本决定于区位,企业无法选择;煤炭是稀缺资源,但又由于易于取得而难以定价,导致无偿、廉价使用、过度开发;产出地为环境付出巨大代价;煤炭开采是高危行业,煤矿工人工作环境恶劣,行业社会地位低下,人才难以聚集。另外,煤炭企业大部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冲动往往会不顾环境和安全开发资源。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劳动就业压力,机械化进展缓慢。

煤炭产业的负外部性与科学发展观相悖,难以由市场解决。由市场经济形成的管理模式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煤炭企业和地方就可能利用行业的负外部性形成不完全成本,就可能将相当的内部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导致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开采破坏环境;资源得不到珍惜;企业技术力量和装备不足;企业间不公平竞争和以农民工为劳动力的乡镇煤矿大量开发。

显然,煤炭行业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解决行业负外部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由此,提出了科学采矿(Sustainable mining)理念。主要体现在:高效——机械化开采以减少井下人员;安全——保护人身作业安全;绿色——保护环境;高回收——提高资源采出率;经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降低成本。由于产能巨大,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在各类开采条件下采矿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问题。

由科学采矿进而提出了科学产能理念,科学产能应该是指:“在持续发展的储量条件下,具有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和相应的安全和环保标准相符合的技术,将资源最大限度高效采出的能力。”

煤炭未来需求与产能分布

根据预测,按照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情况,若能形成低碳和强化低碳情况,则到2050年煤炭的需求将可以维持在25亿~30亿吨,仍然占能源总量的34%~38%。事实是2010年的实际产量已达到32亿吨。在可再生能源未能形成相当规模前,能源相当部分仍然要依靠煤炭,除非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有关预测到“十二五”末煤炭需求可能突破40亿吨/年。

我国煤炭储量分布是北方占90%,而且65%集中分布在晋陕蒙三省(区);南方占10%:集中分布在贵州和云南省(占南方区的77%);而东部由于历史上高强度开发仅剩余799.94亿吨(为全国资源量的7%)。

40亿吨年产能若按照储量分配,情况为:

晋、蒙、新、宁、陕、甘六省,年产能可能达到30亿吨(75%),煤炭储量占全国的65%,但其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8.3%,生态十分脆弱。其中:山西为10亿吨;陕西5亿吨(主要在榆林地区);内蒙古10亿吨(鄂尔多斯地区5亿~6亿吨);宁甘青地区2亿吨;新疆2.5亿吨。

安全难以控制区域:如东部深井高应力开采:大部分采深达到千米,产能4.86亿吨(12%);南方地质复杂、高应力和高瓦斯地区:产能4.12亿吨(10%)。

另外,东北的产能为1.6亿吨。

由此,面对未来能源对晋陕蒙宁地区如此大规模的煤炭需求,要实现科学采能,环境容量如何?能否解决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按目前的发展回答是否定的,以山西为例,每年的产量是全国的1/4,由于经济和技术原因开采引起的环境日益恶化。其次是地质复杂、高应力和高瓦斯区域能否实现安全生产,而这两方面都是技术难题,都没有先例可以借鉴。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科学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