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行业准入门槛提高 八成多晶硅企业或出局

2011-03-25 08:49:01 中国企业报   作者: 徐丽艳  

按照3月初工信部、发改委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条件”)的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要大于3000吨/年,新建一条产能规模的多晶硅生产线需要20多亿元启动资金,这大大超乎了陈先生的投资额度。

“多晶硅行业前期投资太大了,当初选择水电投资是明智的选择。”陈先生3月18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先生在海外做了近十年的节能环保行业项目,去年初开始和几个投资人一起在中国投资,本想投资多晶硅行业,但当时该行业的政策规定一直没有确定,几个合伙人投票否决了这个提议,目前在做水电方面的投资。

“周围就有两三个朋友在西部地区投资该行业,从目前看,很多都是赔钱赚吆喝了。虽然《条件》有一个过渡期,但目前无疑是他们最难受的时期。”陈先生告诉记者。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件》通过量化多晶硅行业内从业企业的能耗指标值、环保指标值、产能指标值,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将那些试图采取‘先上车再买票’的企业挡在了门外,扶植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大批中小企业将被并购

按照《条件》要求,2011年年底前,要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度/公斤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要大于 1000吨/年,还原电耗要小于60度/公斤。并且,要求新建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企业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

但国内的情况则是,80%的多晶硅厂商都是小企业,规模普遍在几百吨左右,和《条件》中规定的规模、能耗有较大的差距。

“大多数小型多晶硅生产企业的产能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落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此次出台的《条件》就是要将这批企业淘汰出市场。”李胜茂分析,小型多晶硅生产企业大多既缺技术,又缺资金,所以它们最好的出路还是接受大企业的兼并重组,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将自身的产能规模提上来。

与此同时,国内几大多晶硅巨头正在加紧扩建生产线。

2011年1月,赛维LDK不仅收购美国SPI系统公司,而且向台湾寻求电池代工。除此之外,公司还将在今年完成业务分拆,完成硅料和化学品业务香港上市。目前,已获得国开金融、建银国际等三家金融机构2.4亿美元投资。

目前,赛维LDK公司多晶硅生产线为15000吨,共计投资百亿元人民币,其中20%的投资是用于循环回收系统。

公司在3月17日发布了去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营业收入9.209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加36.3%,同比增长202.3%。

赛维LD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小峰说:“在去年第四季度,公司实行了硅料、组件和电池事业的扩张计划,这为公司业绩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保利协鑫试图用两个季度的时间赶超赛维。

2月18日,保利协鑫宣布,将再投资177亿港元,今年年底,将多晶硅产能从目前的2.1万吨提升至2.5万吨,计划至明年年中实现6.5万吨的产能。

李胜茂表示,此次《条件》出台后,影响面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并购潮不会很快到来。

原因有两点,一是,《条件》中的许多条款并不是马上就适用,而是要过一段时间才会生效,这实际上给了相关企业一个缓冲期,所以目前小型多晶硅企业的生存压力还不是太大;二是,当前国内多晶硅的需求还比较旺盛,价格也较高,所以一些小型多晶硅企业还拥有一定的获利空间,它们现阶段接受大企业兼并的意愿并不是非常强烈。

从打价格战到拼技术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如果《条件》中的门槛都能达到的话,那么国内企业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就跟国际上多晶硅的平均生产成本非常接近。

《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4年之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连续5年的年增长率超过100%。2007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4年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首位。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

这份《报告》还指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光伏产品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据统计,1978年,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价格为78美元/瓦,发展到2010年,已下降到2美元/瓦以下。

以赛维LDK为例,受益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坚定投入,赛维LDK成为光伏行业极少营业收入及毛利率均同时大幅增长的企业,也是目前全球第一家组件成本控制在1美元/瓦以内的晶体硅光伏企业。

不仅成本在快速下降,光伏行业大打价格战的时期也即将过去。

《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光伏行业若干关键技术的突破将会改变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进程和竞争格局。

该《报告》指出,目前出现的7大主要行业趋势包括:薄膜技术的突破将使得未来薄膜电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安装与配套器件市场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机会;光伏设备行业正在向中国转移,存在大量扩张机会;部分供应不足的辅材和设备在未来将成为投资热点;产品可融资性等更多综合性因素将成为未来光伏市场重要的竞争要素;若干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加入将改变未来光伏市场的竞争格局;新的颠覆性技术可能会改变产业发展进程和竞争格局。

专家指出,从薄膜技术应用来讲,目前晶体硅的转换率基本能够在18%左右,而薄膜电池最好的也仅能达到10%—11%,未来薄膜发电的可提升空间还很大,以晶体硅为例,目前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可将年产能提升15%。

但是国内一线厂商多以生产多晶硅电池为主,涉足薄膜领域的厂商占少数,研发能力成为考验。

陈先生告诉记者:“光伏行业最初的发展,靠的是资源,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仍属于低档次竞争时代,发展到现在,中国光伏行业要拉近与日本等国的距离,摆脱低端竞争的现状,就必须走精细化、缓扩张的路线来保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行业 准入 多晶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