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油品市场谋破局

2011-05-03 08:25:43 齐鲁晚报

地炼企业加紧布局“五一”之前,石化两巨头公布一季报,一季度中石油实现净利润324.92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18元,同比增长71.2%。中石化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68亿元,同比增长4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十家地炼企业代表日前聚集东营,商讨处于十字路口处的发展对策。山东某地炼企业负责人称,石化巨头正在抢滩黄三角,而山东地炼则在忙着布局销售网络。

石化巨头:抢滩黄三角

统计数字显示,中石化一次性加工能力为21230万吨,中石油为42960万吨,中海油为1200万吨,陕西延长集团为1580万吨,山东地炼为5535万吨。在这样的规模较量中,中石油、中石化处于绝对竞争优势地位。而黄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石化巨头更是纷纷抢滩,角逐日趋激烈化。

去年11月28日,就在黄三角规划刚刚获批之后,中石油山东输油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同时中石油和山东东明石化合资兴建的日照-东明原油管道工程也正式开工。

中国化工下手更早,截至2008年,中国化工在山东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的有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即蓝星石化)、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昌邑石化、青岛安邦石化和山东日升燃料有限公司等7家地炼企业。

中海油则变成山东最大的战略伙伴。在“吃下”山东利华益集团后,去年9月3日,中海油无偿受让了潍坊市国资委拥有的山东海化集团51%股权。海化集团的两个加油站填补了中海油在山东加油站市场的空白。

地炼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山东地炼的困境还不只来自石化巨头的威胁,炼厂之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他们的生存难度。一位地炼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分析说,金诚石化市场操作灵活,对客户优惠幅度大;海化、泓润、昌邑等则利用船运业务降低运输成本;东明石化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争取豫北、皖北、鲁西南、苏北及河北部分客户;恒源、垦利、利津海科等则截流大部分河北、东北的客户。陕西延长集团则利用各地油库的租赁成功及价格优势对山东地炼销往河南、四川等地形成大的威胁。

“销售渠道的竞争虽然激烈,但从大石油集团手里争油,才是最残酷的竞争。”另一家地炼企业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地炼企业加工原料来源一是国家计划内的配额原油,仅能满足其加工能力的1/5;二是自亚洲和俄罗斯等地区进口的燃料油;三是回收“散井”原油。目前,地炼企业缺乏油源,加工能力远远吃不饱,绝大多数地炼企业开工率普遍不到50%,设备闲置严重。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油品市场 地炼 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