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8000万吨:山东地炼扩能自救

2011-05-06 13:07:55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张起花  

在开工率持续下降的情势下,山东地炼又掀扩产旋风,欲将产能突破到8000万吨。在夹缝中用力一搏,或许将为其突出重围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虽然有过辉煌的过往,但我国地炼企业1999年国务院颁发有关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后,便如戴上了“紧箍咒”一般,束缚住手脚,迅速滑向没落。然而,山东地炼却凭借强韧的生命力在市场夹缝中奋力搏击,求大求强。

在第四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暨第三届中外油商高峰论坛上,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表示,今年山东地炼的产能将突破8000万吨。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其实,被掐住油源命脉的山东地炼在今年一季度的开工率呈持续下降态势。据息旺能源监测,4月14日,山东地炼最新开工率大幅下滑至38.2%,比上期大幅下滑5.9%。一些地炼面临亏损风险被迫关停装置。在开工率或将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山东地炼咬牙上产背后有着怎样的驱动力,我国地炼企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

重压下的突围

据了解,今年山东华星石化、东明石化将分别有一套60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投产,山东正和集团也将增加一套50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山东海化的5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弘润石化500万吨/年重油综合利用项目也将于今年投产,以上炼厂都有望步入千万吨级炼油规模。

对于山东地炼大规模扩产的发展形势,隆众石化商务网首席运营官陈海强分析认为,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到2011年我国将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尽管因油价高涨,地炼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再摊薄,尽管因油源问题得不到解决,地炼企业的开工率一直难以上扬,但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扩大产能,应对产业政策的调整。

“虽然是迫于压力,但进一步扩大产能也是地炼企业增强自身影响力、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策略。”陈海强认为。达到千万吨级的炼油能力后,地炼企业不仅能够在国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风暴中存活下来,而且还能够吸引国内外更多资本力量前来与之洽谈合作,找到更多发展出路。山东省炼化协会会长刘爱英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地方炼化企业迫切希望引入新的投资、建立新的合作模式,破解原油不足和销售不畅等瓶颈。”

另外,中石化集团4月19日宣布,除保留供应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基本资源需求外,已停止向其他地区出口成品油。2008年6月,我国成品油供应一度紧张时,曾出现过中石油、中石化停止成品油出口的情况。因此,业内人士猜测,这一情况有可能在今年再度出现。中石油和中海油也有可能宣布停止这项业务,目的在于确保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

“从目前的情势分析,我国极有可能再次出现油荒的局面,山东地炼企业纷纷扩能改造也可能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市场机会。”陈海强表示。据了解,当前,在国内批发市场上,汽油价格基本处于批发到位价与最高零售限价之间,多地已暂停对民营加油站的批发。柴油供应更为紧张,价格一直处于“批零同价”的状态,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出现批零倒挂,全国各地均限量销售。

由此看来,山东地炼开足马力也是希望能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获取市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展现出自己的巨大能量。

有底子底气足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对28家山东地炼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月份,炼厂加工部分油品承受600元/吨以上的亏损,这意味着一个日加工量5000吨的中型地炼企业一天的亏损额达到300万元,一个月则是近1亿元。而山东地炼平均开工率近一个月持续下降。

此外,山东所有地炼企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油源不足。中石油、中石化系统外的企业若进口原油,必须持有这两大集团出具的“排产”证明,海关才给予放行,铁路部门才安排运输计划,因此山东地炼时常处于无米下锅的窘境。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进一步扩产,山东地炼是否将面临更大的油源和资金难题呢?专家们认为,山东地炼长期在市场夹缝中存活,很有韧劲,此番扩能不仅有底子,而且有底气。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郭海涛认为,油源方面,由于长期的困窘已经练就了地炼企业多渠道找油的本领。根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看,地炼企业找油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国家计划内的配额原油。其二,利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配额和排产计划进口国外原油,或直接购买国家的收储原油。其三,我国的燃料油市场是放开的,地炼企业可以进口一部分经过初次加工的重油来满足需求。其四,因为燃料油和原油的指标极为接近,通过中间商利用一些技术手段以燃料油的名义进口部分原油。其五,回收分散于主要油田核心区之外“散井”的原油。其六,从国内油田获取的劣质油,或者从部分油田产油区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取的原油。

“虽然油源一直是制约地炼企业长足发展的短板,但通过多渠道的尝试,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找油能力,存活下去是不成问题的。随着‘新36条’的发布,国家一再强调要向民企打开能源等垄断行业的大门,地炼企业更是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郭海涛分析说。

在资金方面,陈海强认为,一方面,国内民间资本还是比较充裕的,很多企业家也看好石油石化行业,愿意做出投资选择。另一方面,山东地炼这些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照,地炼企业的命运已经与当地的财政税收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地方政府也不愿看到地炼企业被淘汰,因此会在资金上给予地方炼厂的发展更大支持。

“比如,东明石化是东明市的纳税大户,当地政府就会在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陈海强表示。当前山东不少地炼企业要么有政府背景,要么有与国企合作的背景,这不仅能够解决一部分油源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化解资金链吃紧的尴尬。

郭海涛补充说,山东地炼扩能的底气十足,也是因为他们看到自身一些发展优点。比如:长期加工劣质原油,不仅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突破,而且也能够通过劣质油加工出一些特种油品,技术产出率高。由于是民企性质,管理上相对灵活,成本控制也更为严格,同等生产条件下,相比大型国企生产效率要高一些,利润空间要大一些。

难破现有格局

山东地炼企业如果扩能到8000万吨的规模,对石油石化行业意味着什么?对于山东地炼而言,此番扩规是否预示着新一轮洗牌的到来?

对此,陈海强肯定地表示:“8000万吨对石油石化行业没有任何影响。一方面,就算达到一亿吨的产能,没有充足的油源做支撑也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相对于我国5亿吨左右的炼油能力,地炼仍是一个配角。”

他认为,从当前地炼的发展现状看,营利空间大的并不是炼油业务,而是炼油的副产品,比如液化气或者由液化气衍生出的其他副产品。因此,接下来,地炼的发展走向可能会有一些调整,比如从以前单一的炼油体系向化工方向稍微倾斜。因此,地炼的扩大规模在较长时间内并不会对我国炼化产业格局造成大的影响。

对于山东地炼今后的发展前景,刘爱英表示:“目前,山东拥有全国最具规模实力的地方炼化企业群体,随着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的强势进入,以及国际石油巨头的频频示意,山东多年形成的地炼市场格局估计会发生一些比较大的变化。”

去年以来,我国汽柴油标准升级、燃料油消费税调整、淘汰落后炼化装置等多个政策的出台,给油市带来了诸多变数。随着部分地方炼化企业新增产能集中投产,加上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化等央企的布局和国际石油巨头的觊觎,业内也有部分专家分析认为,山东地炼市场面临诸多力量的推动。

郭海涛表示:“未来,山东地炼与央企的合作还会加强。但与外资的合作仍然会较为慎重,因为地炼企业非常注重对股权的控制,而且国家在有关合作项目的审批上也是非常谨慎。也有部分较为强大的企业会通过上市来进一步增强影响力。”

陈海强也认为,今后,山东没能扩规的小炼厂可能会在新一轮的政策逼迫下淘汰出局,但大部分还是会继续发展,因为民企有着超强的政策和市场分析能力,会找到适合的活法。山东地炼和央企接下来的合作或许还会更多。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山东 地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