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思考

2011-06-07 09:10:42 大众网-鲁中晨报

近期,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出现了严重干旱。而从6月初开始,长江中下游旱区结束了少雨局面,大部分地区迎来降雨天气,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旱涝急转。

历经了此次大旱、大涝之后,暴露出来的是南方部分地方的水利建设的滞后和不足…… 鲁中晨报记者 贵银 孙锐5月底,鄱阳湖中的渔船被搁浅在水湾。 贵银 摄 6月5日10:00至6日10:00,江西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农田被淹。 新华社发谢青平的小船与大船

5月28日,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谢家村。

谢青平的家离鄱阳湖边大约只有500米。“我别的也不会,只会在湖里打鱼。”36岁的谢青平是土生土长的鄱阳湖人,丰水期,他每天都要出航,每次出航归来,伴随着的是满船的收获。

长江中下游遭遇大旱,鄱阳湖也未能幸免,绿油油的草地代替了原本可以行船的水面,谢青平也从渔民成为了只能看水的农民,但是他仍然天天驾着船出湖,但是伴随着的是空空的船舱,“偶尔也能捕点鱼,不过那只是为了不让手生,类似于娱乐活动。”

还有一点变化是明显的,谢青平以前的大船变成了小船,“因为大船行不开了,水太浅,只能每天开着小船出去转转,不然让我干什么去?”谢青平说,“现在没鱼可打,原来这个时候应该比较忙碌,为了不让自己闲下来,我现在把家里所有的网都拿出来补了一遍。”

江西省渔政部门表示,今年鄱阳湖渔民面临渔业捕捞急剧减少的局面。“鄱阳湖缺水不仅严重影响湖区农业、渔业生产和湖区居民的生活,对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也造成极大危害。”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说,鄱阳湖严重缺水,湖区水生植物生存空间大面积缩减,沉水植物遭遇灭顶之灾,如白鹤越冬喜食的重要食料马来眼子菜和苦草,没有水就不能萌发生长。一个渔民的旱涝心路历程

期盼已久的雨还是下了,“太好了,太好了……”6月4日晚,谢青平在电话里很激动,和他一样高兴的还有很多人,徐守才就是其中之一。

6月5日,电话里,徐守才的声音颇有些兴奋,“今年终于有盼头了,现在就是铆足了劲,等休渔期结束好好干两个月。”

就在几天前,在洞庭湖边上,记者见到徐守才时,他还是一脸的无奈。

5月28日,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见到徐守才时,他正提着瓶子准备去打水,“每天除了打水、做饭,就是看着天发呆。”

年逾六旬的徐守才是岳阳县中洲乡兴旺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洞庭湖边上,“每年有几个月捕鱼,有几个月休息,饿不着也撑不到。”

然而,今年这从未见过的干旱让徐守才有了几丝绝望。

仅仅几天的时间,徐守才的心境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变化,“终于下雨了。”电话中,徐守才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兴奋,“看着那干旱的湖底吸水,我这心里就高兴,孩子的那几个养鱼塘也有希望了。”

徐守才的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也在洞庭湖上承包了几个养鱼塘,然而,今年的干旱给他们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到处找水源,看着鱼死了大半,一点办法没有。”

眼看着就要血本无归的时候,一场大雨给徐守才一家带来了希望。

兴奋之后,电话的另一端是一阵沉默,“经历了这一场,突然觉得自己活明白了,不管是大旱还是下雨,这都是有因果关系的,用科学点的词说就是自然规律,老百姓是不能违背的。”

“想好了,不管旱还是涝,过完今年就不干了,把天下留给年轻人吧。”徐守才的语气中多了一丝苍凉,虽然这么说,老人还是开始担忧起了天气,“这边还好,听说娄底那边都涝了,这老天还真是不消停。” 遭遇信任危机的三峡 “我觉得,今年这鬼天气,就是怪三峡。”

5月27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文昌府村,村民高旭升见到记者后便是一顿牢骚。

正如高旭升的牢骚,在网络上,针对三峡大坝的指责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最为突出的是一则名为《三峡修建后对大范围地区气候的影响》的帖子。

但是类似的帖子在引起网友热议的同时,也遭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三峡工程对气候、生态环境等肯定有影响,但绝没有帖子所说的这么大。不能说,旱了是三峡的影响,涝了也是三峡的影响,不旱不涝的时候,三峡的影响在哪呢?”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对周边气候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但不应夸大这种影响,有人把极端天气都归罪于三峡,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事实上,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早已在学术界引起热烈讨论。作为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也作出回应。“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将会加剧。” 大小坝的雨中记忆

事实上,除去三峡,阻碍长江与湖泊连通的还有7000多座闸坝。

记者了解到,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1.044亿亩。官方估计,此次旱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50亿元人民币。民政部救灾司的统计称,大旱导致近16.7万公顷农田绝收,其中作为中国大米主要产区的湖南和湖北两省绝收情况最为严重。

为抵消这种改变,江西已准备在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闸坝,把湖水拦在自己的地盘里。 其实鄱阳湖修筑闸坝并非偶然,曾经江湖畅通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生产粮食和防汛抗洪,早已使用闸坝隔断江与湖的连通。 “人为干预水系生态的做法,是在用"三峡的手段"试图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李建华说,江西的做法违背自然规律。

这同时也印证了中国是一个不乏水利工程的国家。但是,现在对水利的投入面临着投入少和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针对目前这种频繁的大旱大涝,有专家表示,这正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国家对水利设施只投大江大河建设。这些原因使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刻难以发挥作用,无法承担更大一点的干旱风险。

而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再次引发了民众对重构“江湖格局”、改变人为过度干预水系生态的反思。 兴修水利是头等大事

6月1日是洪泽湖开捕的日子,此前朱学礼已经有好几天都睡眠不好,“睡不着啊,湖水那么少,到哪里去抓鱼啊。”

6月1日,朱学礼所在的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镇下起了雨,并不大,“是个好兆头,希望汛期开始了。” 4天后,大暴雨如期而至。

大旱和大涝的转换是如此迅速,让人始料未及。4日,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六省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来自湖南省防办的信息显示,湖南除了有61万人仍然面临饮水困难外,另有60多万人遭受洪灾。气象专家提醒,一定要注意防范旱涝急转的局面。“我们在干旱中叹息,同时我们也在涝中叹息,我们要通过旱涝急转认真关注我们的水利基础设施。”在采访中一些水利专家发出呼吁。长期以来在不少人心里,干旱是北方地区的问题,南方地区江河湖泊密布,降水丰富,不会出现大旱。因此,多年来,南方不少地方对水资源管理粗放,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一些地方发展工业过程中对水生态破坏严重,围湖造田、填湖造城、围水造楼……导致湖泊面积大幅缩小,蓄水和调节功能严重萎缩。从去年西南大旱到此次南方旱灾,抗旱一线“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的尴尬,频频暴露出水利建设的滞后和不足。

记者先后在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遭遇大旱的城市、湖泊采访时发现,一些农村的河道沟渠早已泥沙淤积,荒草丛生,河床抬高,河道变窄,排水功能很差,所以,只要下点大雨,农田就会淹水,农作物就会受损减产。

在采访中,一些乡镇的水利干部还告诉记者,无论是大旱还是大涝,都需要去解决河道湖泊非法挖沙的问题,因为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成为抗旱严重阻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人为控制上游来水。正当中下游地区需要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兴修水利设施很重要。”记者在九江市都昌县采访时一名叫张运水(音)的农民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很多水利设施、灌溉设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很难满足抗旱需要,过段时间汛期来了肯定又是涝,我觉得首先要整治河道,而整治河道也必须要由政府牵头。”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长江 中下游 旱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