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核电
  • 德国弃核后的能源缺口将是个难题

德国弃核后的能源缺口将是个难题

2011-06-10 12:44:30 中国化工信息网

5月31日,德国宣布将于2022年前彻底放弃核能发电。德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核电市场,核电在德国用电总量中也有着较大份额,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引起关注。一个工业化大国该如何弥补核能退出后的能源缺口?列出弃核时间表后,德国的能源发展历程或将给许多国家以参照。

在日本大地震引发大规模核泄露危机后,核恐慌情绪在全球弥漫,对核能的利用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讨论。关闭核电站为默克尔在“弃核派”中赢得了掌声。但掌声背后,却是这样一个现状,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核电站提供了当前德国用电总量的近1/4。现在距2022年只有10年多的时间,一方面,并无悬疑的是未来10年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供求紧张状况只会更为加剧;而另一方面,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否在10年间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实现规模量产,弥补核电退出后的能源缺口,却是个巨大的问号。目前可再生能源提供德国近20%的电力供应,算上所要弥补的核电缺口,这意味着10年后,德国可再生能源的供应至少要比现在翻一番。

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促发了核能在德国的大规模应用,但与全球普遍存在的状况相似,德国国内一直存在着对核能利用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核电事故和核废料处理问题使得民众对核能应用存有戒心,另一方面,从长期角度来看,核电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可持续性与经济性明显。近年来,“弃核”与“促核”之争在德国国内十分明显,德国对核能的利用事实上是在气候问题、供应安全、经济运行之间寻找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核能的争论,既关乎德国国内经济发展,也为德国国内的政治博弈培育了土壤。有关核能的开发、应用及退出在德国更是经历一波三折的过程。

2002年,时任施罗德政府与有关核能企业经过长达一年半的谈判,达成了“有秩序地结束利用核能”协议,做出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决定。但2010年现任默克尔政府通过新的能源法,决定将德国现有17座核电站的服役时间从2022年平均延长12年,默克尔政府称,“核能是清洁能源,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德国有严格的减排目标,延长核电站寿命符合德国利益。”

但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全球对核能利用的疑虑和恐慌,改变了德国国内有关核能博弈的天平,最终促使默克尔政府做出了2022年前如期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的决定。而这一决定实际上也打乱了默克尔政府所谋划的、对德国未来能源结构所进行的深刻变革。

2010年,默克尔政府正式出台了《2050年能源规划纲要》,这份雄心勃勃的纲要指出,“今后40年,德国将通过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全面推进气候保护以及加快实施提高综合能效措施,实现由传统的化石能源时代向现代化的可再生能源时代的整体迈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核能未来会在德国整体退出,但却将在这一能源整体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按默克尔政府的构想,核电退出计划将从2022年推迟12年,核电将成为德国迈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过渡时期的“搭桥技术”。根据规划,核电企业延长运营期限所得到的大部分赢利会用于建立一个“绿色基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这样既能在中期内为德国经济发展中提供稳定电力供应,又可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腾挪时间筹措资金。

显然,日本大地震震动了这一雄伟规划。目前来看,除了政治上的考量外,从经济与技术角度出发,德国要如期实现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将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德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上走在世界前列,但从现状来看,对于德国这样的工业化大国来说,很难保证可再生能源的预期发电量能弥补关闭所有核电站后所造成的电力短缺,10年后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很可能仍是“昂贵而奢侈”的。

日本核危机或许会成为全球核能利用的转折点。老牌工业化国家德国在核电上的复杂心态以及其曲折的核能发展经历,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借鉴。今天,对于所有的国家来说,核能带来的都是两难选择:一方面,核废料尚难以找到妥善处理方式,核事故仍存在不可预期的风险,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发展核电可能会固化现有的能源利用结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新能源技术水平下,核能退出后的能源缺口该如何弥补仍是个巨大的问题,中期来看,全球各国都不可能完全放弃化石能源及核能,核能退出给经济带来的损失该如何考量?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德国 能源 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