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旱涝急转警示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2011-06-14 08:21:56 红网   作者: 李锟  

就中国南方的多个省份而言,2011年的初夏,绝对不是一个宁静的夏季。几天前,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还饱受干旱之苦,守着大江大湖“喊渴”,连一些著名的与水有关的历史文化景点,也失去了往日风采;可是几天后,风云突变,这一地区大雨倾盆,上百万人遭遇洪灾,农田受淹,房屋倒塌。国家防总紧急派出工作组赶赴贵州、湖南灾区,协助和指导地方做好抗洪抢险。

一个新的名词开始走红——旱涝急转。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极端的气候现象,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这种状况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惹的祸,而我国恰好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极端天气。

然而,面对旱涝急转的严峻形势,除了客观上讲“极端天气”之外,人为因素呢?我们能不能从现实的层面出发,使这种灾害频发和旱涝急转切换的现状加以改善?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生态保护、流域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工作尚需形成“合力”。生态保护工作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不同的单位和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拿森林植被结构来说,就有专家认为,一些河流流域之所以留不住水,作为生态屏障的流域植被质量低下也是原因之一。据新华社报道,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主要是马尾松,树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蓄水能力很弱。不要轻看森林植被的建设,森林植被质量差,将会导致“天上落多少水,地面就走多少水”,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众所周知,植树造林,植什么品种的树木,是林业部门的事情,看似跟水利部门无关。这就给以后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了一个醒: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涉及水利、农业、林业、国土等多个部门,流域上下游互为一体,左右岸唇齿相依、干支流互为影响,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立足全局,系统规划,充分研判可能发生的情况,预估多种因素,形成合力。

不少地方水利设施应对防汛抗旱的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建设如火如荼,各地大兴水利。然而,不少水利项目存在质量缺陷,无法发挥应有的功用。据新华社报道,在湖北浠水县,村民们将一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在于这一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工程,通过了各级验收却一直无法启用,成为“摆设工程”。不少农民不得一趟趟从湖里挑水浇地。国家投入巨资兴修水利,目的在于旱时应对旱情,防汛之时起疏导、蓄水作用,水利工程一旦修建,就该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不能仅仅作为摆设存在。在设计、建设、监管等方面,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机制。

水利建设项目的构成有待优化。当下的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就作用而言,发电,也就是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水利工程所具有其他功能,如防洪、灌溉、水土保持、渔业等,往往被忽视。这就提醒我们,不仅要对大坝水库和电站建设布局进行更为科学的综合考虑,兼顾上下游,还要进一步优化水利建设项目的构成,提高水利工程涝季蓄水、旱季供水的功能,真正做到防汛抗旱保安全、促民生。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旱涝 急转 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