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采煤
  • 救生舱为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站好最后一班岗

救生舱为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站好最后一班岗

2011-06-24 09:12:43 中国矿业报   作者: 王宏峰  

编者按

有关矿难的新闻近年来经常占据着国内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其实,矿难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历史上,美国也曾矿难不断。据统计,20世纪前30年,美国煤矿每年平均因事故死亡曾有过2000多人的惊人数字,更曾一度高达创纪录的3242人;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围绕煤矿安全生产,美国先后制定了10多部法律,安全标准越来越高;到70年代,死亡人数下降到千人以下。1993年到2000年的8年间,整个煤炭行业没有发生过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目前,其煤矿的劳动安全性甚至好于农业、建筑业和零售业。

曾担任过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的周世俭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表示,矿难各国都有,但我国的人员死亡率较高,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的设备普遍比较落后,二是安全检测系统跟不上,另外就是因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安全。

如今,我国正在调整经济结构,在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做好矿用设备和安全保护措施的更新换代,相信会使矿工的生命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美国斯特塔公司(Strata Worldwide)董事长兼执行总裁罗里·佩顿-艾斯(Rory Paton-Ash)先生,就该公司生产的矿井下紧急避险设备和矿井安全理念,希望能给我国井下安全工作以启迪和借鉴。

非煤矿井下安全设备产业已经发展了20来年,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和美国比较发达。而煤矿井下安全设备行业的发展其实也就不到10年的历史。

根据煤矿事故统计和救援经验,在矿井发生事故第一现场,因爆炸、坍塌等伤害立即遇难的人数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绝大多数矿工的遇难是由于爆炸后其附近区域氧气耗尽、含有高浓度有毒气体、逃生线路被爆炸阻断而无法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造成的。而在井下建设可移动救生舱和避难硐室,采用安全的密闭空间,在较大范围的危险环境中用于被困人员的应急避难,则可以为救援赢得足够的时间。

Rory先生说:“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核心配备——救生舱设备是比较新型的井下救生装备。中国已是开发这类设备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在美国,2006年在西弗吉尼亚州发生萨戈煤矿事故后,该州政府和美国劳工部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署(MSHA)才出台了新的矿山安全规定。这促使煤矿井下救生舱运用而生。斯特塔成为美国第一家向煤矿行业提供救生舱的供应商。”

斯特塔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采矿设备和服务供应商,设计生产一系列地下采矿产品,包括紧急救生舱、地下采矿顶棚支护等,并在全球范围内为大型采矿企业提供服务。该公司生产的紧急避险系统覆盖本土市场的80%左右,在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波兰、墨西哥、中国等地都有广泛应用,覆盖国际市场70%。

据Rory介绍,2008年,斯特塔确定北京中税天网科技有限公司(中税公司)为其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向我国引入避难所(救生舱)的概念。2010年6月,斯特塔与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开发生产紧急避险系统产品,前者负责技术,后者负责生产,中税公司负责销售。由此启动了紧急避险系统的国产化进程,其在中国合作生产的产品品牌为“中煤-斯特塔”,生产工厂位于北京顺义区。今年5月,“中煤-斯特塔”产品的第二个生产基地落户河南漯河,这是目前河南省惟一一个矿用救生舱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斯特塔为这个项目提供独家技术支持。

在谈及救生舱市场话题之前,Rory最先反复强调的是,发生矿难时,第一要义是要竭尽全力确保矿工逃生,退而求其次才考虑到救生舱的使用。

Rory向记者介绍了斯特塔针对性地为中国市场提供的领先救生舱产品。如钢制步入式救生舱,备有氧气、食物、水等矿工必备生存用品。舱体装有加厚防爆钢制墙板、加固门、窗户和铰链;分体式救生舱,方便进入中国的竖井,在井下组装;可充气式救生舱,其优势在于能迅速展开并为地下受困矿工提供96小时的可呼吸空气。可充气式救生舱、气瓶、二氧化碳洗涤器以及其他所有设施都存放在一个单元内,置于钢制拖撬中,以便携带移动。这种救生舱最多可容纳36人。其他产品还有避难硐室,由于它是固定的,仍需配备可移动救生舱,因此其成本较高;此外还提供非煤矿如金矿用救生舱。

目前,斯特塔可充气式救生舱在美国的销量占其所售救生舱产品市场份额的95%,因其可随工作面的开采而移动的特点而受到欢迎。而中国目前使用的几乎全是无法移动的钢制救生舱。这也是斯特塔在中国要开展的一项改变观念的工作。

“斯特塔在中国的竞争者有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同行,但他们大部分生产钢舱。而斯特塔产品的优势在于技术精湛,种类和规格多样,又结合中国煤矿的实际做了改进。我们对中国市场很有信心。”Rory先生淡定地看待着市场竞争。

而谈到与中国的合作时,Rory兴奋了起来,他说:“目前,斯特塔设备正在中国进行试验和推广展示。并在中国目前该行业最高级别规定——《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获得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准认定后,再下井使用。现在还需要对北京顺义的工人进行产品使用培训,并寻找零部件供应商。斯特塔已经与中煤、神华、神东、宁煤集团进行合作,也将拓展与开滦、晋煤间的合作。”

斯特塔之所以活跃在中国市场上,是摸准了时代的脉搏。“美国的煤矿井下救生舱市场已经基本饱和,而中国是个新兴市场,发展空间巨大。”Rory讲道。

其实,这种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发展在中国已势在必行。2010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下发的“2010年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提出要在煤矿抓紧推广井下救生舱等避险设施和技术。同年5月,《关于建立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出台,将紧急避险纳入煤矿安全“六大系统”,要求建立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力争2010年底全面完成试点建设;2015年年底前,全国所有矿井全部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工作。这是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煤矿建设紧急避险系统的工作任务,并明确了时间表。去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煤矿、非煤矿山要安装包括紧急避险系统在内的“六大系统”装备,并在3年内完成。去年8月,有关部门下发的文件明确指出,到2013年6月底前,全国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Rory评价道:“中国的紧急避险产品标准规定及未落实的处罚规定甚至比美国的要求还高。”

如何实现这些时间紧、任务重的目标呢?Rory认为,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思想教育和人员培训问题,应对每名矿工进行救生产品的安装、使用和维护培训。美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培训任务。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救生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