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环保投诉中多达七成直指噪音污染

2012-05-22 08:32:41 中国江苏网

南京清凉门苏果超市门前音箱持续扰民、万达工地强悍施工夜间扰民本报近日连续对居民“安静权”受侵进行报道后,读者反映热烈。他们说,城市发展并不能总是以忽视城市的安静为代价。 

到底有多少居民深受噪音污染之苦?

记者在南京市环保局12369热线了解到,每天热线要接到少则几十起、多到200余起噪音扰民投诉,噪音投诉占到环保所有投诉的七成以上,且呈上升趋势。2010年接到噪音投诉1.6万件,2011年2万件。南京市政府热线电话12345,元旦至今接到噪音投诉3554件,排在民生问题前列。

清凉门苏果超市门前音箱扰民,市民向公安部门、政府热线反映多次未能最终解决。汉中门派出所还多次出警现场协调。民警表示,广场活动有城管批文就合法,公安就无法取缔。

鼓楼区凤凰城管执法中队队长章小勇告诉记者,超市门前的促销活动由城管部门批复,但是城管只管超范围经营和占道经营,社会生活类噪音归公安管。

国家和我省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都明令,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音响器材招揽顾客,违者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可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基层民警对此条例并不了解。

同样,很多企事业单位对“防噪护静”的法律条文也不知情。我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配建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服务设施,与相邻最近的居民住宅边界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30米。家住南京察哈尔路71号的姜先生来电反映,隔壁69号的省电信财务结算中心准备在仅离住宅楼不到10米处安装中央空调室外机,周边居民非常紧张,“每天都有好几位老人在那盯着,坚决不让室外机装起来,否则我们上百户家庭就没了安宁。”

黑墨营阳光家园小区的赵先生认为,自己深受噪音之害,主要责任在于规划部门明知故犯。他介绍,一供热公司离小区仅一墙之隔,企业的噪声虽然已达到国家标准,但距离太近,居民还是深受其害。“我们购房者当初不了解情况,规划部门应该了解,这样的地块怎么能盖小区呢?规划设计是怎么通过的?”赵先生很困惑。

栖霞区马渡村一居民投诉大唐电厂整夜工作,噪音较大,令人无法正常入睡。南京市环保局介绍,大唐电厂有部分地点噪声超标,预计今年6月底整改完成,省环保厅将对其噪声再次监测,直至彻底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南京市环境监察支队的章金花介绍,由于噪声源固定,防噪技术成熟,工厂扰民是噪音污染中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在噪音投诉中,投诉量最多、管理难度最大的就是施工噪音。在全部噪音投诉中,85%以上是施工噪音投诉。

南京市环保局工地环境管理科科长李宗科介绍,去年全市处罚了1000多家(次)夜间施工扰民案件,这些夜间施工都没有经过审批。他告诉记者,除了施工工艺需要不间断施工的工地和重大工程,一般不会批准夜间施工,而获得审批的工地也要承诺做好噪声防治,最大限度减少扰民。 万达因施工迅捷而有“万达速度”之称,而在江宁,这种“万达速度”却以损害周边居民安静权为代价。因追求“工期”、“速度”而牺牲深夜“宁静”的工地不在少数。记者翻阅居民投诉发现,不少噪音投诉都和雨污分流、道路出新有关。

据了解,交管部门要求保交通,有的工地只能晚上施工,不少市政工地开膛破肚后,需要昼夜不息,尽快完工。“安静”让位于“交通”和“速度”,夜深了人却不能静。

为了保交通,南京规定,渣土车只能夜间行驶。银龙花园周女士反复投诉,大量渣土车经过,如飞机轰鸣。不少网友对此展开讨论,为什么一项规定的出台只考虑“交通”这单一因素?《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南京社科院社会所所长许益军认为,无论是对噪声防治条文的“无知”,还是规划设计对居民安静的“疏忽”,抑或“赶工期”的“传统”,“保交通”的“一枝独大”,背后都是对居民“安静权”的忽视、漠视。

多位受访的市民表示,城市建设不可能没有噪音,城市发展也做不到“寂寂无声”,但城市管理者若能多一点安静的意识,多一些设身处地的关怀,那么,有些噪音可能会不那么“刺耳”。一位市民介绍,在上海,凡可能扰民的市政工程,都会在当地电视新闻下方打出字幕,说明原因,介绍施工方的各种降噪举措,并表示歉意。

值得关注的是,宠物噪音扰民近年直线上升。家住南京白下区二条巷的李先生反映,每到晚上11点半和凌晨2点之间,楼下住户的狗就会连吠半个小时,邻居们苦不堪言。

正如一网友所言,我想要耳根清静,这个要求过份吗?

“安静权”是城市必需的沉思  最近,本报连续关注城市居民的“安静权”。作为一个新鲜话题,它亟待各方广泛参与,继续进行深入探讨。而作为一项切身权利,它不仅需要城市管理者给予高度重视,也呼唤每个置身城市的人们能够珍爱维护。“安静权”,关乎一座城市的品质,关乎每个城市居民的幸福。对“安静权”的追寻,实际也是对城市发展方式的反省,是每个城市必需的沉思。

城市,是文明与现代的象征。城市生活,令人充满向往。但曾几何时,我们把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视为城市繁华的标志。“城市病”由此接踵而来——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人们沉陷在堵车的喇叭声中、促销的叫卖声中、施工的轰鸣声中……城市失去了静谧、安宁、平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璀璨星空下那沉寂的原野、幽谷密林旁那宁静的村庄。

“安静权”并不是不着边际的奢求。对城市居民来说,它是更高品质生活的一种屏障;对城市自身发展来说,它是“宜居城市”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安静权”的漠视,就是对城市居民权利的侵犯。当前,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创新城市”、“幸福城市”等等口号。城市管理者在为城市植入绿色、引进人才、营造和谐的同时,也应该还城市一份安静。这个安静,是外部环境上的,更是人们内在心灵上的。欣赏美、感受幸福,都需要一份不受滋扰的好心情。

维护城市居民“安静权”,从源头上要依靠新的城市规划与发展理念。这就是以“人的尺度”来丈量城市。建设城市,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感受。维护城市居民的“安静权”,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完善的法规、到位的执法,是屏蔽、降低噪音的最好武器。维护城市居民的“安静权”,更需要每个人的文明自觉。噪声污染之所以成为社会公害,缘自一个个或有意或无意的“安静权”侵害行为。让城市更安静,当从尊重邻居、同事的“安静权”开始。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环保 投诉 噪音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