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经济能否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2012-06-05 08:51:06 国企   作者: 秦秀梅  

日本是一个管理大师辈出的国度。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衰退,陷入了连续二十年的经济停滞状态,史称“失去的二十年”。

这段历史引起了各国尤其是中国的高度重视。日本经济停滞是源于《广场协议》吗?房地产泡沫的影响究竟有多深?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经验究竟是什么?日本真实的社会现状到底是怎样的?日本与中国如何竞争?日本未来可能的出路在哪里?会对世界带来何种影响……近年来,全世界都在研究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但多是外部的臆测和猜想,日本人自身是怎么反思的呢?

真正了解自己的,就是自己。日本学者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以经济学家兼媒体人的双重身份,赋予本书独特的洞见。从日本的现状、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甚至是颠覆了世界对日本经济很多传统的看法,堪称是日本亲历者最犀利、最深刻的反省。

上个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鼎盛时期,即使是在“失去”的年头,日本的企业管理、经济规模仍然不容小觑。如今在国有企业中风靡一时的“对标”这个词就是当时美国人为了学习日本经济的成功经验,以日本企业为标杆进行公司改革的。后来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升值造成日本经济受挫;信息革命的开始,很多美国企业又重新占据技术和创新的制高点,日本企业开始走下坡路。

在《失去的二十年》一书中,池田信夫提到一些影响经济的政治因素。他认为,泡沫经济的重要金融政策诱因至今仍在,如日本的政治大国谋略,出口导向性国策的失败,以及之后由《广场协议》引发的泡沫经济,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无效化,终于使泡沫崩溃后的日本经济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再加上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政治的不稳定,就业制度僵化,分配不公,年轻人拥有的机会越来越少。

担心中国经济重蹈日本覆辙,并不是多余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崛起与日本崛起模式有诸多相似之处。中日两国都是“出口主导型”的外向经济。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3%,2005年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达到了25.1%。日本和中国都是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即使在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消费率也一直在60%以下,我国则更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来没有超过50%。如今的美国面临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过去是逼迫日元升值,现在则是指责中国为“汇率操纵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另外,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30多年来经济体系中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中日经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就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的正式员工、外聘员工和派遣员工和中国《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的用工体制几乎一样,而日本的“年功序列”与中国的“论资排辈”又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从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学到什么。希望中国新的经济改革能在科技创新、科技运用以及员工制度等方面能更深入一步,以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书讯两则

国家利益至高至重,全球化不能掩盖国家博弈的残酷事实。中国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内向发展,避免与现有世界格局和霸权利益发生激烈冲突,同时追求自身的真正现代化而不是数量繁荣。

在此之下,经济上应减少对美国的经济依赖,这是削弱美国霸权最好的办法。政治上政治家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民族感情,在利益争斗的漩涡中把好国家航船。价值体系上应高举中国自己的价值观而不能全盘接受“普世”外衣。一旦被“普世”,中国会失去大量核心国家利益。

作者黄树东运用了大量生动详尽的历史描写,包括英国、美国自身崛起的经历及美国崛起后的全球经济战争布局,深刻剖析了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大开大合,既有历史纵深又有全球视野,读来十分酣畅淋漓。《货币战争》为我们指出问题,《大国兴衰》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中国崛起的密码究竟是什么?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下?企业、技术、资金是怎样的一个现状?美国、欧洲、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强盛之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何借鉴之处?中国的发展之路应该遵从哪些可以落地的操作方法和思路?

这些是值得每一位企业家、政府官员、创投人士,以及所有关注中国发展趋势的人士思考的问题。《改变中国的密码》一书从创新、创业、创投从而创造价值的视角出发,阐述中国当下在科技、金融、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力图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审视中国目前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并期待能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本书作者结合亲身四十年的创投经历,通过客观数据、国际视野和爱国热忱,做了客观的分析,给出了解决的思路。这将是中国在21世纪强盛的密码,是中国进一步腾飞的引擎。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中国经济 能否 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