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垃圾突围台北启示:垃圾分类越细花钱越少

2012-06-28 09:55:20 广州日报

垃圾突围台北启示录

系列报道之1

开篇语 

在高速发展中遭遇“垃圾围城”之痛,是广州迈向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上急需破解的难题。

台北通过“垃圾不落地”模式的实践,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垃圾零掩埋”的大都市。广州怎样向台北学习扔垃圾?垃圾费随袋征收能实施吗?垃圾不落地如何实现?垃圾焚烧规模是否过剩?垃圾议题怎样实现公众参与?……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奔赴台北,走进街巷、夜市、垃圾焚烧厂深入考察,采访台北市环保局局长和民间环保人士,求教垃圾突围之道。从今日起,推出“学习台北好榜样”垃圾突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去台北前,已被台湾朋友打了“预防针”:台北垃圾不落地,出门要在背包里放着一个袋子,以备装垃圾用。记者在台北呆了一周,果然发现街道非常干净,然而除了主干道和西门町、台北101等少数几个商业中心,街道和社区基本找不到垃圾桶;几十个捷运(地铁)站点也只有纸张回收筒。垃圾去哪里了呢?

周一晚上,记者在新生南路三段大学里社区亲眼目睹了台北夜晚独特的风景线:晚上8时58分,安静的街道响起 《致爱丽丝》的音乐,市民们拧着大大小小的专用垃圾袋走出来,跑向垃圾车扔垃圾。市民徐伯告诉记者,在家中事先将垃圾做好分类。塑料袋、旧报纸、废弃电池、家电用品甚至光碟等等,全部分门别类交给资源回收车处理。

最后剩下实在无法回收的垃圾,才以专用垃圾袋包妥,丢入垃圾车内。5分钟后,垃圾车准时驶向下一个收运点。

进行垃圾回收分类的还有义工。南昌路二段166号慈济功德会义工黄姐,志愿将店门口设为垃圾回收点。在台湾,像她这样进行垃圾回收分类的慈济会义工有6万多名。

昔日乱扔垃圾不分类 

今日定点扔已很习惯

记者约台湾朋友谢国强会面,约定时间是晚上8时。见面后,他解释说:“本来可以早点见面,但是我下班后先赶回家去扔垃圾,所以耽误了点时间。”记者疑惑地问:“这样定点定时扔垃圾,对上班族来说不是很麻烦?”他却自豪地说:“习惯了就好了。”

看到眼前的一切,谁能想到台北也曾“垃圾围城”。

“10多年前,我也是个‘刁民’,扔垃圾都是找个垃圾堆就扔。”谢国强回忆说。尽管台北早在1992年就实行垃圾分类,当时就是实行和广州现在一样的落地收运,全市有3765个垃圾集中点,结果城市还是又脏又乱又臭。1997年,市政府开始实行 “垃圾不落地”和 “三合一资源回收计划”,规定市民必须把垃圾交给垃圾车收运,并在垃圾车后跟随资源回收车,方便市民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一次完成。到2003年5月,垃圾量持续减少。“以前随水征收,我一个月要缴140多元(新台币,下同)垃圾费,现在一个月最多只要40元买垃圾袋。”谢国强说,“垃圾分得越细,要花钱处理的不可回收垃圾越少。”

台北市政府环保局局长吴盛忠接受本报专访时说,垃圾费随带征收需要购买专用垃圾袋,改变市民习惯,在这个政策开始实施时也遇到市民不配合,甚至有人使用伪造垃圾袋。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台北市制作了许多专题宣传片、公益广告、宣传海报,动员环保义工、义警、环保组织劝导,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发动。2000年7月1日,台北垃圾处理费随垃圾袋征收的新政实施,全市7万多政府公务员走上街头,派驻全市各个垃圾收集点,怀揣垃圾袋推介新政。 (倪明)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垃圾 突围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