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应对气候变化下的不确定未来

2012-08-06 15:35:18 《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 郑艳  

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气候变化和灾害,人们最应该也能够做到的,就是从错误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近些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络绎不绝。欧洲的高温和寒潮、东南亚的台风和洪涝、非洲的干旱、美国的飓风、澳大利亚的洪水,等等,全球五大洲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到各种极端气候灾害的侵袭。刚刚过去的北京暴雨,也让人们见识到极端气候灾害的威力。

极端天气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值得警惕和关注。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损失增加、人员伤亡及健康水平下降、人类居住环境受到破坏、潜在的粮食安全、人口迁移和资源冲突等诸多方面。

2011年11月底,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份特别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其中提到过去数十年来,高温热浪等极端气候灾害的确呈现强度和频率增加的趋势。

这份报告还强调了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程度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科学研究及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政策影响及其效果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不确定性加剧了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并非所有的极端事件都会导致灾难的后果,很大程度上灾害是否产生、影响是否严重往往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应对能力,各国应重视气候灾害风险,加强治理和应对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和财富的快速增长,对于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未能获得相应的提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在发展任务之外的一个新挑战。

全球灾害损失数字不断突破历史纪录,目前的最高纪录是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的2005年,全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对于美国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国,从巨灾中恢复并非难事,但是对于一些位于灾害风险高发地区的小国而言,一次巨灾或令经济遭受灭顶之灾。中美洲一些频繁遭受飓风和风暴袭击的国家,极端情况下其经济损失甚至高达国民经济的1/5。中国自1980年以来,气候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从平均每年5000人下降到2000人左右,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从6%下降到1%,然而经济损失的总量依然居高不下,每年高达数千亿元。此外,气候灾害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正在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克服的发展陷阱。1979~2008年间,全球共有7.18亿人遭受风暴的影响,16亿人受到干旱的侵袭。其中,亚非一些低收入国家受到干旱和饥荒影响的人口甚至高达全国人口的10%以上。这将进一步恶化全球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加剧全球和地区的经济失稳,威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极端气候灾害还将引发一系列的气候安全问题,这对于传统的国际治理格局和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位于太平洋上的小岛国图瓦卢,有可能成为地球上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海水淹没的国家。在未来全球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压力下,这一问题有可能引发粮食危机、资源冲突、政治动荡和国际争端,甚至成为一些地区性战争的诱发因素。国际移民组织预测2050年全球需要永久性迁移和安置的“气候难民”可能高达2亿至10亿人。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亚太地区是气候灾害和气候移民的高发地区,仅在2010~2011年就有4200万受灾人口被迫迁移。对于国际社会,这可能是一个未来无法回避的难题。气候安全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权之一,有必要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将此概念提升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并将其作为国际气候谈判不可动摇的基石。

历史上,社会变革往往是由某些意外出现的政治事件或环境事件推动的。对于各国政府而言,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除了削弱经济发展潜力,危及国家领土完整,甚至对它们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未来气候灾害需要加强灾害管理的领导力,建立多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风险治理机制,需要有开放的心态,还要有创新的意识。

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气候变化和灾害,人们最应该也能够做到的,就是从错误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卑之心,面对灾害,保持警惕,让逝去的生命留给我们的教训永不再重现,同时,在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风险,利用政策立法等机制设计,将灾害管理、预防预警、应急体系、救生培训等制度化,让天灾不再因人成祸。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