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采煤
  • 别让“停产整顿”成为矿难“避风港”

别让“停产整顿”成为矿难“避风港”

2012-10-10 09:32:08 工人日报

“屈盛煤业不是正在停产整顿过程中吗?在整顿过程中发生矿难导致20多人死亡,监管单位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经过停产整顿的矿井若再发生矿难,责任由谁承担?是不是存在停产整顿不到位之嫌?”9月26日,坊间舆论对白银屈盛煤业有限公司“9 25”重大事故再度表示关注。

当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存在重大隐患的和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坚决停产整顿。

此前,9月25日,甘肃白银屈盛煤业有限公司发生升井钢丝绳断裂事故,共造成20名矿工遇难。事故发生后,5名责任人被刑拘。

该事故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正在于这家矿井是在“停产整顿”期间发生重大事故,而新的“停产整顿”靠什么从根本上杜绝新的矿难?

“停产整顿的通知书”难遏矿难发生

发生事故的白银市屈盛煤业公司,位于平川区共和镇。据白银市政府介绍,该矿属民营股份制煤矿,设计生产能力年产9万吨,2004年4月投产,为低瓦斯矿井。事发时,该矿“五证一照”齐全,但处于停产整顿期间。

今年5月17日,因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白银市安监局给屈盛煤矿下达了停产整顿的通知书。此后,白银市平川区安监局又先后三次对屈盛煤业公司进行了安全检查,发现该矿存在8处隐患并已发出维修整顿通知。按照规定,停产整顿期间不允许生产作业。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停产整顿的通知书”并没有遏制矿难发生。屈盛煤业留下了一组血淋淋的数字:20人遇难,14人受伤,其中3人重伤。

9月25日0时25分,屈盛煤业的34名工人交班后乘牵引人车正在升井,当人车爬升至副井筒距井口80余米时,牵引车的钢丝绳突然断裂,人车急速滑坠至距地面约500多米处侧翻。

记者了解到,此次断裂的钢丝绳是7月29日才更换的新钢丝绳,而该绳索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磨损,可见在事故发生前使用频繁。

据当地村民反映,近几个月来,在接到“停产整顿”通知书后,屈盛煤业白天停产、夜间“上班”。当地媒体追问:屈盛煤矿夜间“上班”在当地并非秘密,监管部门在长达近4个月的时间里,是视而不见,还是另有隐情?

“停产整顿”应急还是治本?

据甘肃煤矿安全监察局介绍,今年以来该局始终保持着“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高压态势。截至8月底,共组建联合执法检查组68个,检查市(县)46个,检查煤炭企业202个,查处非法生产矿井2处,下达执法文书438份,责令停产整顿矿井38处,暂扣各类证照6个。屈盛煤业便是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矿井之一。

据悉,甘肃省目前共有各类煤矿273处,而在两年前全省共有煤矿351个,其中八成以上为年产30万吨的小煤矿。从2010年起,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决心给煤矿数量“瘦身”,关闭部分产能低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将全省年生产能力在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总数控制在200个左右。

小煤矿的总数大幅“瘦身”,“停产整顿”的通知书频频下发,但是最终仍没有阻止矿难发生。

9月26日,甘肃省政府下发了“禁令”: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存在重大隐患的和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坚决停产整顿。

此举被认为是近年来该省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方面做出的最为严厉的决定。省委常委、副省长虞海燕在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曾反思道:我省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明显漏洞,安全生产责任制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还很不彻底,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和事故预防工作还不到位。

然而,全面停产整顿的“禁令”却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进入10月底,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冬季采暖期,届时各地的煤炭需求将大幅上升,在这种形势下“禁令”究竟能持续多久?

另一方面,在“停产整顿”期间,白银屈盛煤业仍能“偷开偷采”长达数月,这表明在“禁令”之下一些地方仍有监管漏洞。

“停产整顿”不是应急之策,而应该成为治本之道,更不能让“停产整顿”成为矿难隐患企业的暂避风头的“避风港”。借助“停产整顿”的时机全面根治该矿井的安全隐患,彻底杜绝矿难发生,是舆论的一致呼声。

媒体评论员乔子鲲认为:停产整顿是检视安全、提升安全的制度性机会,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连这样的机会都抓不住,靠什么遏制“带血的煤炭”?

“监管不力也要问责!”记者注意到在这次“9 25”重大事故的调查组中,甘肃省监察厅和省检察院的身影尤其引人关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因监管和主体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造成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