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探寻能源骨干企业的改革红利

2012-12-19 08:53:27 中国石油报   作者: 高梁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含义,就是基于对现有经济体的组织形式、基本规则的深刻理解,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造。

我国三大石油企业尽管已经跻身世界石油“50强”,但从整体看,和世界一流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差距。下一步的改革,需要不断发现和改进阶段性发展问题,推进产权制度和分配、治理、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完善。从国家整体能源战略的需要看,石油天然气部门有必要提高产业集中度,从提高国际竞争力导向出发,重视全行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和贯彻,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进一步发挥整体效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在11月21日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唯有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才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作为掌握国家能源命脉的能源骨干企业,又该如何理解改革红利?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改革,从国有企业放权让利、规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各项制度,围绕国企改革进行了计划、财税、物资、商业、价格、人事、投资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改革,以及相应的政府管理机构调整等。90年代,国家彻底取消对国企指令性计划,中止生产承包制,取消价格双轨制,取消了统一的国企工资标准,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并最终在融资方面取消对国企的特殊待遇,从而使国企真正走向了市场。在中央关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方针下,经过市场“优胜劣汰”考验的国企大部分已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造,许多大型骨干企业成功上市,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经过30年改革,尽管在探索过程中付出了代价,但避免了“休克疗法”的剧烈动荡,纠正了不合理的MBO方式(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较好地兼顾了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现在,原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复存在,企业“大锅饭”机制得到很大纠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国企在与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同台竞争中,已经适应了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激发了各方面活力,成为支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红利,主要意义就在于此。

就石油工业来说,我国石油资源相对不丰富。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开发成功,从“三五”时期开始,我国石油产量以15%的速度递增,有力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80年代,石油工业和全国工业企业一样,大力推进企业内部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但由于主力油田大多进入中期开采,生产成本上升,维持和扩大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石油及其产品的价格须由国家制定。80年代后期,石油工业一度出现全行业亏损的被动局面。

为增强企业活力,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30年来,石油工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重组。1988年,石油工业部改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4年,油价实现计划内外并轨,由国家统一定价。1998年,石油行业进行了整体重组改制,分为三个国家级的上下游一体化的、以油气开采加工供应为主业的集团公司。同年,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挂钩。

1998年后,三家石油骨干企业陆续实现股份化改造和国内外上市。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资产市场化定价和融资。

2000年后,随着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以及改革带来的企业管理改善,石油集团的业绩节节走高。由于同期原料、设备价格上涨较快等因素,实际的利润率并非想象的“暴利”;留在企业的利润绝大部分要用于必需的勘探、科研和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

今天的石油企业,在产权多元化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正形成独特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如对集团的资源、价格、调运、市场的统一信息化和集约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这是改革取得的成功,并非依靠行政保护和垄断地位所致。

从全局看,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体制改革探索,其中的骨干核心部分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大部分做到了轻装上阵,再次焕发了活力。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国企再次进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央企70%以上实现股份制改造,部分在境内外上市,体制不断完善,发展迅猛。

经过重组与改制,部分央企实行“走出去”战略,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例如2009年,占央企总营业收入1/5的海外业务,提供了总利润的1/3。这说明在没有行政保护甚至处于后发劣势的情况下,央企仍有较高的竞争力。

就石油工业而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自己的技术水平感到自豪。当前,油气资源勘探越来越困难,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不断增长。我国油田稳产技术也居世界前列。我国石油企业到国外拿到的油田,很多已被外国公司开采后放弃,但中国石油还能找到新的油气储藏,并实现高产稳产,令人叹服。这是我们多年贯彻自主创新方针,靠自己持续的技术积累获得的核心能力。

目前,社会各界对大型央企有不少批评。部分是由于对情况了解不够甚至带有偏见,但央企自己应该认真检查体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部分是由于体制原因,更多的是由于管理上还需要完善,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要尽快完善和改进国企的体制机制,把它搞得更好,而不是彻底打倒、推倒重来。

国有骨干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大型央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柱,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石油、天然气是当代能源战略的核心。所有产油国都对油气资源实行国家控制和不同程度的垄断经营。中国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油气需求量正进入加速阶段。石油工业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是国家的命脉产业。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不负国家托付的能源战略重任。

我国三大石油企业尽管已经跻身世界石油“50强”,但从整体看,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包括公司管控、营销体系、团队领导力、企业文化方面;“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不少环节,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处于追赶阶段。下一步的改革,需要不断发现和改进阶段性发展问题,推进产权制度和分配、治理、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完善。从国家整体能源战略的需要看,石油天然气部门有必要提高产业集中度,从提高国际竞争力导向出发,重视全行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进一步发挥整体效能。同时,对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与完善,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作者高梁 系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