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地热
  • 中国低碳转型艰难起步 碳市场发展遇大障碍

中国低碳转型艰难起步 碳市场发展遇大障碍

2012-12-24 12:53:26 中国科学报www.cusdn.org.cn

未来十年内中国要依靠碳市场进行低碳转型是不现实的

12月8日晚,谈判一度濒临绝境的多哈气候大会,终于在主席阿卜杜拉·阿提亚两分钟的“闪电锤”中尘埃落定。

在此次大会上,发达国家淡化其历史责任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倾向进一步明显,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的政治意愿不足。这些不仅是今后国际社会合作面对气候问题的巨大障碍,也意味着中国节能减排将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

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多哈表示,中国需要引入碳市场的概念和做法。而在会议召开前的1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确立了包括北京、上海、海南等29个城市和省区成为我国第二批低碳试点。

中国是否已经做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准备?依靠碳市场实现低碳转型之路还有多远?

缓解资金压力

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等多重挑战的中国,今后在节能减排上的经济压力究竟有多大?

解振华在多哈会议期间对外透露,为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已经投入1万多亿元。“十二五”期间政府规划将投入2万多亿元,全社会共投入4万多亿元。

“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投入如此之大,前所未有。”解振华说。

节能减排需要资金支持,而发达国家却不愿意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措施买单。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教授黄少鹏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以上两点应该是推动我国碳市场建设最直接、最初始的原因,也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

种种迹象表明,促进碳交易的发展确已成为我国政府减缓融资压力的首选市场化手段。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各领域正面临空前的减排压力,加快推动碳排放市场建设,有助于帮助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减排力度、减缓企业的融资压力。

此外,尽管多哈气候大会的结果差强人意,但仍从法律上确定了为期8年的《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纲举才能目张,国际碳市场目前正处于前行与演变之中,这一结果对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利好。

时机较好

但就在中国准备发力碳市场之时,全球碳交易大环境却不容乐观。受近年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市场投资疲软,多数企业均采取停产保价措施加以应对,这直接导致欧盟碳交易市场冷清局面的产生。

过去18个月,受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公司需求疲弱的影响,CER(核证减排量)价格暴跌约95%,目前仅不足1欧元。在碳价已跌成“白菜价”之时,中国碳市场的培育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

黄少鹏表示:“我反而认为,中国碳市场可能因欧洲市场疲软而迎来机遇。”

相对于欧洲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均衡,但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可以转化为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有利因素,确保碳交易市场供需两旺。

“其实,中国境内就具有很强的碳交易消化能力。”黄少鹏说。

此外,欧盟碳交易市场目前遭遇危机也是我国建设碳交易市场起步期一次极佳的学习机会。盘雨宏说:“欧盟碳市场危机可以增加我国相关部门风险预估能力。”

黄少鹏也对此表示赞同:“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大起大落,等于为中国碳市场的崛起缴纳了学费。中国可以从欧盟的起落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捷径。”

在相关政策推动下,盘雨宏预计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2014年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未来将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在政策执行方面的连续性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黄少鹏表示:“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有很强的政策执行一致性和不受政权变更影响的连续性,有利于碳交易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

十年内转型不现实

然而,尽管当前中国建设碳市场的时机较为有利,但推进碳交易试点和市场发展的道路仍然困难重重,距离其最终建立仍然相当遥远。

邹骥说:“中国碳市场的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取决于国家的战略安排和碳实践。较长时间内只能进行市场能力建设和探索机制,可能要到2040年才能最终建成。”

他强调,一定要警惕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在炒碳差价,这对低碳经济没有丝毫益处,反而会耽误中国低碳转型的大局。”

而在具体机制的制定中,数据是碳市场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

黄少鹏指出,碳排放权如何分配、碳排放量如何计算、碳汇量如何核准,都是非常难以界定的问题。

“中国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数据经常打架。如果碳市场上的秤没有准星,买卖自然就不好做。”黄少鹏说。

盘雨宏也认为,相关机构对企业碳排放总量的数据支撑不够,导致碳排放配额发放不确定,而且目前碳交易审批流程复杂、耗时太长,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缺乏专业人才。

除了碳市场,推行碳税也成为许多业内人士认同的低碳转型方式。邹骥表示,目前推动碳市场的能力建设,如碳核算、国家监督等都相当困难,所以可以考虑推行碳税,不过目前国家并没有在此层面进行设计。

“未来10年内,中国要依靠碳市场进行低碳转型是不现实的。一定要提防在碳市场的建设中,出现如同中国股市、房地产那种不正常的发展现象。”邹骥说。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