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姜耀东:破解煤企人才瓶颈

2013-03-06 12:57:35 中国煤炭报

2012年,煤炭主体专业大学毕业生的供需比例在1︰10左右。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的煤矿去工作,煤炭企业带着大队人马不惜一切代价到高校去“抢人才”,一些企业甚至开出了毕业即拿10万元年薪的优厚待遇,为的就是能够吸引到人才。

目前煤炭行业550万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为58万人,仅占10%多一点,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炭企业缺少采矿专业人才。如何破解煤炭企业人才严重缺乏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大(北京)副校长姜耀东。

“煤炭企业需要大量的主体专业人才,这个缺口很大。大学毕业生有着这样那样的诉求,一些企业的待遇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打个比方,神华集团的待遇在全国煤炭企业中算是比较好的,仅对他们而言,那供需比可能就不是1︰10,而是3︰1了。但像东北的一些比较老的煤炭企业,资源面临枯竭,效益不是很好,毕业生肯定不愿意去。这就暴露出我们国家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也与我们的招生有关,教育部计划招生,并不是我们想招多少就招多少,我们每年的招生人数大概1000多人,分配到6大主体专业上的人数其实很少,在这方面,我们也会向教育部申请做进一步的改善。”姜耀东说。

薪酬待遇在吸引人才上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短时间内,老煤矿和小煤矿不可能被彻底关闭,而人才的大量缺乏已经让这些煤炭企业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企业效益不好导致薪酬待遇低,薪酬待遇低无法吸引到人才,吸引不到人才,企业发展又受到制约。

在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像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这样的央企“出手大方”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帮助煤炭企业吸引到人才呢?

“作为科研院校,我们一直都在帮助生存比较困难的煤炭企业进行科技攻关,但毕竟我们的人员、经费有限。因为煤炭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每一座矿井的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都不相同,许多技术工艺是不能照搬的。很多情况下,煤矿的安全生产情况是由从业者的素质决定的,这就又回到了我们人才问题的起点,在没有能力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情况下,我们选择首先提高煤矿管理者的素质。”姜耀东说。

2012年9月,由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组建,协同1个科研院所、4个大型煤炭企业、8所相关高校共同成立了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的核心任务正是攻克我国煤炭行业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培养卓越的采矿工程师,使之具备毕业后担任矿业领域骨干煤矿总工程师或专业矿长的能力。

围绕如何提高整个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姜耀东提出了三条建议,希望通过两会这个平台让社会各界都能给予煤炭行业更多的关注。

一是希望尽快建立“国家矿业人才培养基地”。由教育部选择一些具有教学、科研、学科实力以及长期为矿业服务的高等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通过5年到10年建设,建成5个到8个国家矿业人才培养基地。

二是希望尽快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矿山计划”,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到矿山去建功立业,建议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制定并实施该项计划。

三是希望尽快实行“高层次人才支持矿山发展”制度。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制定相关办法,每年从高等学校选聘一定数量的人员,到煤炭企业任副总经理、煤矿副矿长等职务。




责任编辑: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