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海洋油气扩容千亿元市场

2013-04-08 13:40:01 中国投资

“陆上石油产量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增长,深水和超深水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全球主要的原油贡献者”,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采访时,中国石油和石化设备工业协会首席顾问赵志明表示,随着世界油气资源需求在未来20年间的持续上升,深海油气田开发项目将随之扩大,全球石油天然气开发步入海洋时代。

佐证则是自2012年以来,全球船市虽然持续低迷,但钻井平台和工程船舶订单却持续走高,而且各类钻井平台及工程船舶的利用率都比较高。根据Clarkson统计,眼下正在开发中的水深200米以上海洋项目共有99个,可能开发的潜在项目竟达925个,未来海洋生产装备的需求可能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然而,面对海洋油气开采技术装备市场的新蛋糕,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大多面临技术与实力的挑战。兴业证券分析师吴华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认为,随着中国对海工产业支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十二五”期间我国海工装备年均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20亿元。目前,中海油正在加紧推进海工装备国产化进程,中石化则将海工装备作为未来重点投资领域之一。

3月19日,中海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在出席“第五届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时表示:“2013年中海油的建设周期处于爬坡阶段,2014年将达到建设的最高峰年。预计2013年建成油气产能881万方,2014年进一步提升至1340万方”。

到海上去

据估算,目前全球陆地石油资源量探明率在70%左右,2008年即有66个国家的石油产量达到峰值。陆上老油田出油能力下降,新油田探明数量不足,世界主要产油区的年均产量正在逐渐降低。因此,各国纷纷加快海上油气开采的步伐。

我国面临的形势则更为紧迫。近年来,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连年攀高,2011年已达55.1%,而陆地油气资源量却逐年下降。赵志明称,目前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已接近饱和,胜利、华北、大港、河南、江汉等油田的总体产量正逐年递减。

“今后的总体思路是要到海上去。海洋油气是未来全球争夺的重点!”赵志明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根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的统计,2010年海洋石油、海洋天然气产量分别约占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33%和31%,预计到2020年所占比例将分别升至35%和41%。据估算,仅我国南海地区的石油地质储量就达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油气总量的1/3,其中又有70%蕴藏在深海区域。

2012年,“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钻,标志着我国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当月,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赴南海铺管作业。

根据规划,2013年,中海油计划投产油气项目10个,建成油气产能881万方。在预计投产的11个油气田中,5个位于渤海,6个位于南海西部和南海东部。其中,业界较普遍关注的南海深水油气项目“荔湾3-1”预计在今年年底投产。

截至目前,中海油的项目已在渤海以及南海北部“全面开花”。数据显示,中海油目前共建设海上油田83座,生产平台170多座。据金晓剑透露,“十二五”期间中海油海底管线还将有1000多公里的建设量。

千亿元市场扩容

以中海油为首的我国海洋油气工程建设大幕的拉开也催生了海洋石油工程装备的千亿市场。

据海事研究机构Douglas-Westwood公司预测,2008年全球海工装备资本性投资为1570亿美元,2009年约为1520亿美元,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的60%左右。未来5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年均81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所占份额有望从当前的5%—7%提升至2015年的20%,即从30亿—35亿美元提升至190亿美元左右,增长逾5倍。

2012年,工信部正式发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至2015年行业年销售收入要达2000亿元以上,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到2020年行业年销售收入要达4000亿元以上,占国际市场份额35%以上。规划同时强调,到2015年国内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要达到30%以上,2020年则要超过50%。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海油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投入300亿元建造第二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比“十一五”已经实施的150亿元翻了一番。目前中海油正着力推进海洋工程设备的国产化,其中,海底管线、水下关键设施(如水下管汇、连接器)、水下复合管铺设专有技术以及脐带缆铺设装备研制4方面的国产化需求最为迫切。2011年末正式成立的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也将目光聚焦在海工装备诱人前景上。吴华告诉记者,这一公司计划未来每年投入数十亿元用于石油工程装备更新,其中,海工装备将是六大重点方向之一。

根据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十二五”期间中海油还将增加5000万吨海洋石油产量,其中,深水油田勘探开发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中海油将在国内投资2500亿-3000亿元进行海洋油气开发,并拟建成2—3个深水油气田。

逐鹿深海

“脐带缆”顾名思义,似同婴儿维系在母体上汲取营养的那根生命之带,是海底油气勘采、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关键设备,主要为深海生产系统提供电力、气液压动力、化学注入和数据传输通道。

由于“脐带缆”的设计要兼顾电、通信、液压等功能,还要满足复杂海况的动态响应要求,其材料强度、柔韧性、抗腐蚀和抗渗透要求极高。长期以来,我国使用的脐带缆全部依赖进口。2009年起,东方海缆研究院以本院的院士工作室为基础,与中海油研究总院、挪威marintek、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合作,通过柔性引才和集成创新,生产出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产“脐带缆”。

2010年,CACT惠州油田项目一根动态“脐带缆”在台风中损坏,为了尽快恢复生产,CACT向全球公开招标,东方电缆在与两家跨国公司的同台竞标中一举胜出,实现了这一产品的首次产业化和国际化。CACT这根4公里长的“脐带缆”被应用于南海,经受住了去年南海频繁的台风考验。另一条“脐带缆”已在印尼海上石油平台成功服役满一年,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脐带缆”的事例正是中国海洋油气装备发展的缩影。根据海洋油气开发的不同阶段,涉及的海工装备主要包括四大类:勘探设备,如勘探船等;钻井设备,如各种钻井平台、钻井船等;生产设备,如各类生产平台;辅助设备,如铺管船、起重船等。海工装备一向都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高回报”的特点,资金实力、科研实力雄厚的国企往往在集成装备领域走在前列。

中集集团收购的烟台来福士是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商,其2010年交付了1艘散货船、3台半潜式钻井平台,使中集来福士成为国内首个交付深水半潜平台的海工企业,拥有批量化、产业化建造高端海工产品的能力。

振华重工2010年收购的美国F&G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海上钻井平台设计和服务公司之一,目前全球10%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和2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由其设计。银河证券行业分析报告认为,振华重工在海工辅助船领域有传统优势,收购F&G将助力其进军钻井平台、生产平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中国重工和中国船舶在船舶制造上分庭抗礼。前者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拥有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两者在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FPSO的设计、制造上都有丰富的经验。

吴华告诉记者,在辅助领域,拥有专长的中小企业独具优势。生产海洋工程系泊链、进行船舶工程设计、生产海上风电起重机等行业内中小企业均表现出色。

不过,目前我国在深水油气开采方面的技术和装备仍存在自主研发创新不够、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欠缺、进军深水能力较弱等问题。“以海工装备为例,目前应用于浅水区域的钻井平台的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而就应用于深水区域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而言,除船体、锚链等为中国制造,其他主要设备均有赖于外国进口”,赵志明称。

“中国公司要想分享更大的南海油气蛋糕,还需加快练好内功,才能在与外国公司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份额”,吴华说道。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