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发烧”风电要不要“降温”

2009-09-15 09:08:52 文汇报   作者: 石琨  

近日,中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的狂飙突进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昨天在上海举行的中美新能源论坛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中国的风力发电在搞‘大跃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在他的演讲中指出,目前一哄而上的企业可能有一大半要被淘汰,造成巨大浪费。

“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特殊规律,只有竞争才能带来主流技术和主导产品,”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却说:“现在我国的风电整机厂商有80多家,我看还要增加,可能发展到100多家。”

作为新兴清洁能源的代表,中国的风力发电要不要降温?

爆炸式增长的隐忧

我国2008年新增风力发电机组5030台,累计装机容量已超过1200万千瓦,然而,当年的风力发电量仅为128亿千瓦时。倪维斗院士指出,这意味着我国风电平均每千瓦装机容量一年只工作1000小时,电费收入才几百元,这个使用效率实在太低,连投资都收不回来,不要说人工、维护等成本。

倪院士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在风力机组供应上,2004年之前,我国做风电整机的企业只有6家,但近年来各路资本蜂拥而入,整机厂商已达80多家,叶片生产商也有50多家。然而,今年上半年,风电整机厂商实现装机的仅十余家,批量供货的叶片商也只有十几家,产业竞争态势意味着许多厂家将被淘汰。而在装机容量上,倪院士直言许多风电机组就在“晒太阳”、当摆设,因为风电的特点决定了许多风电场地处偏远,发电并网的线路建设成本高昂,电网公司缺乏意愿去建输电网接风电。

倪院士认为,风电建设是一个产业链,目前制造能力、装机容量在“跛脚”跃进,因为这条产业链上的其它环节如电网改造、风场评估等还十分欠缺,目前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突破一些关键技术。

竞争是必由之路

然而,王元却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在市场里选择出合理的价格、可行的技术路径和成功的企业,如果没有充分的竞争,风电建设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商业价值,靠补贴是无法成就一个新兴产业的。“只有竞争才能带来人们用得起的能源,创造有效需求。”王元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宣晓伟日前也公开发表观点表示,新能源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不同,存在各种各样的技术路径和可能的前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管理者还是计划经济思维,圈定几个重点企业寄予厚望,就难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也表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增长虽然迅速,但相对于近几年整体的能源供给增长,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并没有提高得很快。

风电的明天在哪

那么,风电机组“晒太阳”究竟合不合理?王元告诉记者,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不要直接参与投资竞争。然而,倪维斗的观点也很明确,许多风场的业主就是国有大型电力企业,最终的损失还是国家承担。

值得一提的是,通用电气(GE)副总裁迈克·艾德奇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风力发电现有的技术仅够支持未来4年的发展,4年以后这个市场就会转向最新的下一代新技术,更加注重成本控制、低风速效率等问题,GE中国研发中心已有100多人的专业团队在做风机整机研发。不仅如此,尽管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但GE中国研发中心今年已将针对中国的研发经费增加到3000万美元,比去年翻了一倍。这给中国风电产业大大小小的企业敲响了警钟——“跑马圈地”固然重要,但只有最适应市场需要和技术变革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