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成品油定价机制之外

2009-09-16 10:18:32 能源杂志   作者: 巢新蕊  

8月26日,业界关注的又一轮可能的成品油价格调整时间。
而与前几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同的是,此时业界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上调油价的预期十分一致,仅在涨幅多少上众说纷纭。
认识趋向上的一致得益于国内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它使今年以来国内油价的频繁调整有据可依,但同时也正是它,遭受着“太过透明”和“涨快跌慢”等质疑。
质疑很正常,但又不同以往。
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近期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通告,市场传出该委将就调整成品油定价一事进行评估,后被辟谣。
8月中旬,有传言称中石油、中石化上书国家发展改革委认为新机制太过透明。
……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所主任牛犁告诉《能源》杂志记者,国内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就是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参与制定的,“上书”一事杜撰色彩太浓。但另一厢,林林总总的传言也反映出,外界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调整的寄望依然很浓。
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够完善吗?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罗佐县对《能源》杂志记者称,因为全球经济危机袭来、国内能源供应相对宽松的历史很可能以后不会上演,此时进行成品油价格调整机会成本较好。
“国际接轨”摇摆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8月3日公布的《近期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通告中,提出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并适度控制成品油价格。
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今年初的政府报告中提到“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外,这是我国官方第二次明确表态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步伐。
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下一次调整将和以往有何不同,它会不会很快到来?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经历了1983年以前单一计划价格时期、1983-1993年的价格双轨制时期和1994-1995年成品油价格整顿时期。
油价与国家市场接轨并不是如今才提倡。
1998年我国汽油、柴油零售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然后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在上下5%的幅度内制定具体零售价格。当新加坡市场汽油、柴油交易价格累计变动幅度超过5%时,原国家计委会调整零售中准价,两大公司两次调价的间隔时间不得小于两个月。
“当时的目标是1998年汽油、柴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1999年完全接轨。”中石油相关人士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之后由于国际市场发生较大变化(1998年国际油价跌入历史低谷,1999年国际油价迅速回升)及其他方面原因,这一改革目标未能如期实现。
自2000年5月起,国务院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每月调整一次,当时参考的是新加坡成品油市场。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0月,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累计调整了17次。后来因新加坡市场炼油能力过剩,成品油价格过低,国家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价格来调整,同时允许两个石油公司在国家公布的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浮动。原国家计委还规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油价短期上涨时不涨,而在国际油价下降时不降或少降”的原则。
“至今国家发展改革委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该原则。”上述人士称,彼时“挂钩联动”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已进一步完善。
中石油相关人士称,伴随着近几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国家出于宏观经济调控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对成品油价格的调整由快到慢,至后来一年也只调整一两次。而在调整幅度上,由于价格导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2008年油价的调整幅度较前期有较大提高。
中石油在《200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到,在新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实施之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油价没有完全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以价格调控和大量补贴所维持的国内低油价不利于石油资源的节约使用。二,定价水平无法及时反映国内外市场供需情况,价格调整滞后。三,价格信号不明显。四,价格形成机制不透明。
“这表明,中石油自身已发现,单靠国家补贴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专家称。
较低的燃料价格无法阻止能源的低效使用,而补贴更多地是补贴了高耗能的用油大户、高收入人群,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效率却比较低。
国内的价格管制措施,使国内成为全球成品油市场的一个价格“洼地”。同时在我国石油进口的角度,它没能控制住我国大量的进口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进口成本增加。而在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时,如果国内进行成品油生产利润较低甚至亏损,其他成品油商也会撤出,将“荣誉”留给两大公司。
因此,与国际接轨仍是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大方向,同时解决价格调整和国内供需的关系问题。
“但是,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刚刚实行不久,从2008年到2009年,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实际上已显现了一种小小跨越,而很多吵嚷继续改革的消费者并没有着重解读出这一点。”多位专家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争议之外
发达国家多采取市场化的定价方式,成品油终端价格随成本和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并且实行价税分离、以税调价的定价方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除去税费,我国成品油的裸油价和美国差不多。事实上,即使我国的成品油终端价格已高过美国,也仍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鉴于改革呼声一片,今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上述专家告诉《能源》杂志记者,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我国石油产业中间环节的成本关系。
去年12月19日,国家出台并正式实行了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我国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以一定时期内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平均水平为基础,加上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和适当利润确定。
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或下降超过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相应提高或降低。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过高、过低或剧烈波动时,国家将采取相关措施对汽、柴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控。
至此,政府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更倾向于向国际原油市场靠拢。流通环节差价幅度调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利润向炼油环节转移,加油站降价余地减小。而另一厢,由于没有最低价格的限制,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竞争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专家认为,“22+4%”规则的最大意义是,使公众明确了国内油价一旦调整时的价格变动方向,以及大概调价发生的时间。这与2003年至2008年历时5年完全不明白何时调价、调价多少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然而,“定价机制太透明会使市场在调价时间到来之前提前囤积居奇”。中国石油化工协会信息部副主任祝昉近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新机制的动态性和不可测性是不是需要加强?”目前国际市场一地原油期货价格的变化不会同时、同幅直接地反映到国内,“不如改成实时反映为好”。
“综合以前历史,一个月调一次市场都有些应接不暇了,甚至令国家发展改革委逐渐放慢了调价速度,这次怎么能再回到快频率中去呢?”上述专家连连摇头。
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钟健对媒体表示,并非有预期就一定会有投机行为。当市场预期足够大时才可能产生对市场有影响的投机行为。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地疏导过大的市场预期,如该调价时便调价、明文规定一次调价的最大调幅等,都能有效抑制市场预期的过分膨胀。
“市场上林林总总的争议其实说明,大家都希望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能向市场化的方向更进一步,但一个必须澄清的事实是,现在有些建言尚未分清战略和战术的区别,比如我国成品油价格‘涨快跌慢’其实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持国家能源供给长期持续的战略考虑,但很多消费者认为,这是国家兼顾三大石油公司利益而暂时委屈消费者利益的做法,这种想法是将国家利益个人化了。”上述专家称。
“国内舆论应当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探讨问题。因为我国价格主管部门是要综合各方意见制定政策,如果你的意见不够理性,很可能第一轮就会因说服力不够而被淘汰,那样消费者关心国内油价改革的热情就浪费了。”上述专家称。
而这种局面的形成也和政府政务公开不彻底、百姓建言渠道应更广一些有关。实际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今年相继发布的改革公告已表明其加大了政务公开的力度,包括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官员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详细解读,但或许,这种做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或者在某些方面更完善一些才会取得更多消费者的理解。
侧重点
2008年上半年,国内物价水平上涨过快,出于“一保一控”的目标,在国际油价大幅飙升的情况下,国内仅在6月20日调整过一次成品油价格——每吨上调了1000元后相当于原油价格每桶83.5美元,远低于当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130美元的水平。
然而,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供的这些数字并未平息部分市场人士对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涨快跌慢”的质疑。
据《能源》杂志记者了解,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频频希望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涨一些。于是,一边是买方消费者盼降,一边是卖方生产者和销售者望涨,我国价格主管部门就在这其中探索着,平衡着,同时还要时刻留意国际炒家的作为。
按中石油今年1月所作的统计,成品油价格对CPI的直接影响取决于其在CPI一篮子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而在目前CPI构成八大类中,食品类权重最大,CPI的直接分类中没有能源(包括石油),它分散在燃油(包括汽油、柴油)、燃气(包括管道燃气、液化天然气、煤气等)、电等居住类(中国居住类价格在CPI中的权重为13.2%)和交通类因素中。
甚至据原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的分析,汽、柴油消费在CPI中的比重在0.5%左右,以此比重计算,油价调整20%对国内CPI的直接影响仅为0.1%。
这么小的比重似乎说明,国家油价上涨一些是可行的。
“油价上涨过快可能引发通胀、影响国内经济增长”,一直是我国价格主管部门对外宣称的油价调整要慎重的主要顾虑。
“这就需要搞清一个问题,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涨快跌慢’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实际上,我国的成品油价格调整不是‘涨快跌慢’,而是‘涨快但幅度小’、‘跌慢但影响大’,对国家宏观调控部门而言,调价的幅度其实要比速度重要”。上述专家认为。
“涨快但幅度小”主要为减轻国内下游用油行业负担,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涨价会令消费者质疑。而幅度小又会令三大公司质疑:这样会不会鼓励高耗能行业以低成本壮大、发展?
“所以我国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区别地对待国内下游用油行业。比如,在汽车用油上,国家鼓励节能,因此要消费者普遍感到国家上调油价比较积极。如果国际油价下跌了,消费者看似价格主管部门调价迟缓,但其实,我们是在分析,国际油价上涨或下跌是不是国内炒家所为?”
主管部门还有一个顾虑是,即使国内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已比较明确,国家上调油价“有据可依”,但由于我国此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源、能源成本长期较低的基础上的,在国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仍待提高的背景下,对部分国内消费者而言,油价下跌之后再往上涨从心理上还较难承受。”
而在国际上,和以往工业国家通胀率与油价变动基本同步的趋势不同,2002年以来油价的持续上涨,对应的是工业国家通胀率并未大幅提升。上述专家认为,这归因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及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拉低了全球的整体物价水平。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成品油 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