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警惕煤制油卷土重来

2009-09-21 09:15:43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   作者: 马 川  

  煤制油项目是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叫停的项目,其面临的一系列操作性难题至今还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如今重谈加快产业化有点为时过早,也不合时宜。

  煤制油,一个被叫停多次的项目,最近又被一些人士拿来说事。据9月2日的《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应加快我国煤炭液化的产业化步伐,用液化工艺生产更多燃料油,实现我国煤炭供应与消费的多元化,这对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强调,将煤液化为石油产品,能发挥我国煤多的优势,克服油少的劣势,对增强我国国力,确保国家政治、经济的强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听起来,仿佛很有道理,而且还立起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大旗,冠之以战略意义。但笔者认为,这个理由并不真正具有现实性,其面临的一系列操作性难题至今还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如今重谈加快产业化有点为时过早,也不合时宜。

  首先,用煤炭来代替石油,在战略上不具有持续性。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它和石油一样,都是一次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煤制油是用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去生产另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这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只能算迫不得已之举。所以,这种思路从属性上就决定了其本身的局限性。

  其次,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采用煤炭间接液化法用4~5吨煤才能生产出1吨油,而且生产1吨煤制油消耗水量超过10吨。而在煤炭丰富的地区水资源一般相对缺乏,匮乏的水资源会制约煤制油发展,同时也会造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试想,如果全方位、大规模推行,煤的压力、水的压力乃至环境的压力会有多大?为这一点油,值得吗?

  其三,相对于中国近两亿吨的进口量来说,煤制油能解决的供应能力是有限的,可以这样说,花如此代价来解决这个供应问题是不划算的。况且,解决中国的石油供应问题,最核心的是打造多元化的进口路径,因为中国依靠自身是无法解决供应问题的。就目前环境而言,中国的石油已经初步形成了东南西北等放射状的多元化进口路径,也初步建立起了石油战略储备,其供应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在逐步加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煤制油对于中国石油(13.42,0.01,0.07%)供应能力的贡献均是微薄的。

  其四,煤制油在技术上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早在1999年,我国就开始了对煤制油项目的试验,但煤制油技术还很不成熟。目前国家允许的神华集团的直接液化技术和宁东集团与萨索尔合作的间接液化技术均在初始阶段。与此同时,国际上尽管有一些国家也在研发这项技术,但是技术成熟、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只有南非萨索尔一家企业。

  其五,能否取得收益很难说。一个煤制油项目投资巨大。以在靠近原料产地的西部建设1000万吨成品油煤炭直接液化项目为例,约需建设资金500亿元。国际原油、成品油乃至化工产品价格瞬息万变,而煤制油生产出来的油品要与国际市场竞争,其竞争优势在哪里,收益从何而来,可变因素较多,风险也就很大。

  以上问题没有解决,谈何加快产业化?所以,现在谈煤制油产业化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之前一哄而上导致国家叫停的事例还历历在目。当时一两年时间,在建和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规模就达到了4017万吨/年。为了遏制这种盲目投资的冲动,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不再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

  两个月后,发改委又表示,鉴于煤炭液化项目技术和经济风险大,装置间技术关联复杂,经济效益受项目规模及原油价格波动影响非常显著,且需水资源条件保障,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在神华在建项目建成前,非经许可暂不批准其他企业引进煤炭液化技术和项目。

  一年后的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又在《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第三次明令叫停煤制油项目。《通知》强调:“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立即停止煤制油项目的核准,严禁化整为零、巧立名目、违规审批。”

  正像国家发改委指令里说的那样:“煤制油项目目前无论是产品方向、工艺路线、技术装备,还是运营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个别地区或项目进行一些突破,并不能成为加快产业化的理由,煤制油在属性上就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个补充或储备,轻言加快产业化是一种误导。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