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为中国风电发展“把脉”

2009-10-15 09:29:12 能源杂志

 

主持人:
路 明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
统 筹:
王思强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吕振勇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电网公司顾问
杨勇平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特邀专家:
史立山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
王维城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可再生能源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
霍广钊 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校生 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可再生能源发电专委会秘书长
韩俊良 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我国“十一五”规划已经进入最后实施阶段,国家也已经准备启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之举,然而在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仅占电力装机总容量的不到2%,风电电量仅为0.3%的时候,国内就已经出现了风电产业投资过快、风电制造过快的声音。
在世界各国都在瞩目可再生能源,并冀望以此抢占21世纪国家战略制高点的时候,我国应如何解读这种“快”?产、学、研三界又将如何为国家下一步风电政策建言?9月19日,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及特邀代表齐聚北京,为我国的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出谋献策。
配文: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12月6日,由濮洪九、杜祥琬、叶奇蓁、陆佑楣、邱中建、曹湘洪、曾恒一、路明、白荣春、江亿、周大地、李静海、张德广等40名国内著名专家组成,任期两年。下设六个专业委员会,分别是煤炭专业委员会、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油气专业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能源节约专业委员会和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徐锭明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思强任秘书长。

风电发展快不快

杨勇平:目前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跃居到世界第四位,到第二位指日可待。国家也已经开始对海上风电进行规划。2006年时我国风机大部分靠进口,现在已经有3/4实现了国产。我们现在基本掌握了1.5兆瓦风机的设计技术,也培养了一批风电领域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当然我国风电在发展中也存在着问题。风电的发展规划还不够科学,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题规划;电网接入滞后;核心技术研发有待提高。火电也在为电网接纳风电付出代价。
另外,国产机组的质量可靠性还稍差一些。风电的激励政策还不够完善,增值税的转型也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风电上网电价比较低,使风电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这样下去可能会影响风电的可持续发展。
而风电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风电人才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稀缺。
王维城:2004年我们开展《可再生能源法》立法调研时,内蒙的惠腾西勒风电场总装机6万kw,94台风电机中只有、1台是国产的。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后,风电装机连年翻番,2008年已达1200多万kw,国产机组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我国风电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我认为今天风电发展的形势好得很,应该继续大发展。当前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前进中出现的不平衡,只能推动障碍发展的滞后部分,即政府主导推动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瓶颈的电网系统的建设。
面对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性战略任务,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已经对世界承诺的碳减排重要措施。2008年我国风电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的0.35%,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抓住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时机,加快包括风电在内的我国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中出现良莠不齐等质量问题。就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空调机大发展一样,经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最后保留了十来家做强做大的优质企业。
杨校生:1988年能源部成立时我就搞风电,历经了我国风电多年艰难经营,长时间蓄势待发阶段,终于看到风电发展的春天。我感到开发风电是个艰苦的过程。现在的大发展,不过是刚刚起步,相对过去发展得快了一些而已。
风电必须发展,但要发展就会碰到问题。目前的主要矛盾,是风电快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配套条件的矛盾。滞后的配套条件对风电形成了制约和瓶颈。解决这些制约和瓶颈是我国风电快速发展的关键。不能把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枝节问题和暂时性的瑕疵,拿过来作为指责它的一个理由。而这种指责的结果,可能对风电的发展形成新的制约。
目前我国风电发展还不是完全的商业行为,真正的商业特征没有体现出来。有两个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一是民营资本、国际资本不愿进来,或是试探性地有一点,不占什么地位,为什么?因为风电不怎么赚钱;二是我们的风电机组个都较矮,1.5兆瓦的机组塔架高只有65米、70米,80米的都极少见,但德国的普遍高度就高多了。高处风大,我们为什么不做高一点?因为要增加的塔架成本靠因之而多发的电的电费不足以回收。这些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国家把风电作为一个战略产业,各开发商把风电作为一个战略投资,在热情和社会责任的推动下,维持高积极性和投资力度。要达到2020年既定的风电发展目标,每年风电的直接投入需要上千亿投资,这样的投资力度怎样能持续下去,使风电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风电并网和装备制造难在哪儿

吕振勇:风电发出来后上不了网,不光是电网经济效益问题,还有其他发电商的效益问题。对电网公司而言,风电调不了时要靠火电来调,得调别人的电。这就涉及各种关系。各自都存在各自的难处。
作为政策制定者、国家管理者,前期的任务是把问题摆明。电网的难题不光是政策和思维问题,里面还有技术难点。我们买产品多,买技术少,核心技术更少。
国家不仅要有激励政策,还要有约束政策、技术政策。应该几个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并进,不能说发展了就不要规矩了,要在有规矩的情况下实现风电科学、协调、有序大发展。
杨校生:风电跑到前面去,电网跟不上规划也不行。政策上确实要把电网公司积极性调动起来,要补偿电网因此获得的损失。坚强智能型电网值得期待。当然(发电企业)还要在技术上要改进提高。大家都互相照顾一点。
地方在风电开发建设中的积极性也要保护。一个大型的风电场对地方就业、税收影响不大,但建风电制造厂对他的贡献比较大。他们千方百计把制造厂拉过来在那里建厂,在不发达地区可能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还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在风电设备上,国内机组整机技术起点是高的,性能还可以,也做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2008年国产品牌风电机组在国内市场上占到75.6%,但故障较多,质量亟待提高。我们分析后认为,国产机组故障较多的原因是关键部件质量比较差。另外的问题是创新能力还不够,虽然咱们制造技术拿来了,但设计技术没有掌握,或者设计技术拿来了还没有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设计能力,要在形成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很多企业已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开始下一步研发安排,发展势头很好。国家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扶持力度。只要保持下去,再用几年,国外市场上我国品牌的风电机组将有一定的份额,风电开发商也有可能走出国门,真正实现风电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目标格局。
目前风电场有些运行不好,原因有几个:第一,选址不对,风电场设计不规范。第二,使用的机组经常出毛病。 第三,电网瓶颈影响。第四,运行管理需要加强。目前开发商有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这要求风电开发的各个方面要提高能力和水平。
韩俊良:应该充分肯定我国政策引导下的风电产业发展,我国风电装备国产化率、可用率和自主创新能力都在不断提高,完全有能力支撑我国风电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良莠不齐的现象肯定存在,要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有人说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已累计超过70家。实际上这70多家里包含了五种类型的企业:有年生产能力在1000台以上的;有年产能在100-200台的;有20家企业在生产样机;还有一些企业尚未投产。形成实际产能的没有那么多,国内风电产业链还是健康、有序的。

解决之道

霍广钊:受财税政策的影响,现在风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种新的投资模式,即“设备换资源,资源换市场”的形式,也就是风电设备厂家落户地方,地方政府把资源配给设备厂家,厂家再要求风电投资商订自己的设备,可以说县县都在这样做。这样做不利于风电发展,一是设备厂家过剩,二是担心设备质量。建议国家为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有规划的在一些大的风电基地引进一些知名厂家落户,规范风电发展。
另外送出工程是发展的瓶颈,虽然国家在风电送出工程中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因风电大多数处于较偏远地区,送出工程投资大,多数亏本,造成投资积极性不高;还有抽水蓄能电站是电网调峰的有效手段,但现在抽水蓄能电站没有特殊政策,多数亏本,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议国家能设立基金或者出台政策,提高送出工程、抽水蓄能电站投资的积极性,解决瓶颈问题,使风电得以快速发展。

史立山:近几年我国风电发展的成绩超乎意料,我们已经培育起来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风电设备制造的产业链,为我们今后大规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风电发展的确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在风电发展之初,我们就预料到会遇到这些问题,如风电技术自主研发问题、风电设备的技术问题、风电产业体系问题、风电并网技术问题,这些问题有风电本身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风电技术的自主研发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靠成立一个检测机构就能马上解决的,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产业发展和经验积累。当前,我们既要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也要发挥和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风电还没有到治理无序的时候。
制约风电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并网问题。要把落实风电市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要扩大配置风电市场的范围,支持电网公司建设坚强的电网,更大范围地消纳风电电量。电网公司要提高对风电并网问题的认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问题,要象建设坚强的特高压电网、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一样看待、一样部署。
杨勇平:建议完善保障风电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在“十二五”规划中部署重大、重点风电项目研发。建立健全电网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加紧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配套法规,加快实施两个管理办法——《风电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与《风电特许权管理办法》。加快建设风电基地,建立风电产业技术联盟。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风电人才培养基地。建立风电资源认证体系、风电产品认证体系,加快国家级产品的检测基地建设。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国内制造商走出国门。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中国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