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新能源调控:到底该听谁的

2009-11-23 09:22:13 中国产经新闻报

在“后经济危机”的投资浪潮中,新能源被地方政府寄予了厚望,在此背景下,带有“行政命令式”色彩的产业调控政策极有可能再度“流产”。

自8月26日国务院将风电设备和多晶硅这两大新能源产业列入重复建设之列以来,已经有将近3个月之久。然而搜索近期的新闻,从山东东营市力推新能源光伏产业,到内蒙古大力构筑新型能源战略基地……地方对于新能源投资热情丝毫未减。

中国能源研究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鲍云樵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在新能源发展上,有的地方政府确实是有资源优势,但很多的地方政府并无明显的优势,有的制定出来的前景和规划可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表现得盲目。

之所以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趋之若鹜,绕不开的是GDP。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一是能源产业长远发展的大势所趋,另外则被寄望成为拉动经济走出危机的“马车”。在此背景下,很多新能源项目甚至荣登“一把手工程”,各省市都在抓。据统计,全国有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形式各异的新能源基地。

然而,在GDP导向下的地方政府发展冲动,致使新能源行业滑向非理性,进而催生出行业泡沫。当前的现状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或者重复建设产业链,致使某些产业刚刚起步,就已出现发展失衡或盲目跟风的前兆。其中,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制造业尤甚。

事实上,中国从来不缺乏这样“一哄而上”的例子。这在水泥、钢铁等行业里早已屡见不鲜。观察政府此番对新能源的调整,其措施仍然落在“淘汰落后产能与提高产业门槛上”,这与遏制钢铁行业等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的手法并无差别,而且效果也不会太好。

以钢铁业为例,针对产能过剩问题,国家近几年来曾多次出台了关于控制产量问题的相关通报,要求各地工业部门控制钢铁总产量,淘汰落后产能。不过往往效果不佳。比如,今年5月,工信部就出台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但至今,据有关人士估计,悬在钢铁行业头上的仍有过剩1亿吨的产能。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即使面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根本不会轻易放手。而在GDP增长的重压之下,围绕着一纸“调控令”展开的往往是地方政府之间、央企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利益争夺战。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正在走向与传统产业相同的老路。带有“行政命令式”色彩的产业调控“板子”打在了新能源上。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新能源与传统的产业并不相同。在气候变化与传统能源告罄压力之下,它被视为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中人类发展的根本出路。而在中国,新能源行业只是刚刚起步,时至今日,偌大的国内市场也尚未启动。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对待新能源还需要新的思维,不能按照旧有的调控方式搞一刀切。

“国家的调控令是好的,强调一个有序的发展。但是比调控产能更为重要的是,为产能寻找到市场。如今,新能源在国内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尽快解决上网问题,提升核心技术,解决风电、光电供应的不稳定等。这些才是当务之急。”鲍云樵认为。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也曾强调,要理性看待“产能过剩问题”。在近日的一次论坛上,他再次强调,目前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并未整体过剩,仅是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存在不配套等问题。在他看来,产能过剩的笼统表达并不确切,而是从当前的产业化背景和政策扶持角度来看,市场所能容纳的程度还不高。

不适当地调控,抑或误读“产能过剩”问题,都有可能直接导致相关的贷款和投资无处寻求支持,风电等新能源项目不再批复而被搁置,这也正是石定寰当前所担忧的。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新能源 调控 石定寰 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