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低碳经济搭清洁技术舞台

2009-11-30 09:09:52 中国联合商报   作者: 罗丽娟  

11月13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在某学术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或将在2012年推出低标准碳税,按照他的观点,考虑到中国企业的承担能力,开始可以征收10元/吨碳的碳税,之后可以逐步提高税收。11月18日,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透露,环保部未来将配合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由此看来,一场低碳界的创新革命仿佛开始了。

总碳税达51亿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如果按照苏明的观点,下一步举动将是开始征收碳税,而按照目前的人口碳排放量计算,将被征收10元/吨的碳税。

据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全球碳项目国际研究室发表的报告指出,2008年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07年增加了2%,平均每人排放量达1.3吨,创下历史新高。报告称来自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增加41%,接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做出的最坏预测。

如果按照该报告来算,中国13亿的人口,总排放量应高达16.9亿吨。但由于各国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以人均来排列排放量与总排放量的排序有很大的不同:以吨为单位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中国约占5.1吨。如果按照10元/吨的碳税来征收,中国将出资51亿元用于解决碳排量。

根据英国石油BP公布的2007年能源数据及水泥生产数据做的预估值,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3%。中国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8%,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的三分之二,预计将比美国高出约14%,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量近四分之一(24%),其次是美国(21%),欧盟15国(12%),印度(8%),俄罗斯联邦(6%)。这几个国家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1%。

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中,水泥生产过程除耗化石燃料外,还是头号产生二氧化碳的来源。它占燃料使用及工业活动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水泥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近20%。

中国前7月水泥产量87,792万吨,占全世界水泥生产量的50%。

四川地震后,预计500多万居民的房屋及道路重建将使水泥需求大幅度增长。

另外,分析人士指出,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很高,其中煤炭的排放系数最高,约为2.66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而天然气为1.47吨。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总产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准煤,按照征收标准计算,企业在此项合计应缴纳税260亿元。

清洁技术价格高昂

安邦咨询煤炭业分析师王庆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作为中国能源结构中占70%比重的种类,煤炭的清洁利用进程将直接关系碳减排成果,未来,CCS和IGCC这两项清洁煤技术,将是碳减排的“重头戏”。

另外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煤制天然气、二甲醚等将成为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是目前可行性较高的项目。

CCS是一项在燃煤、燃气发电站以及其他碳排放密集产业内捕获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这项技术要求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地方,将二氧化碳隔离、压缩,然后抽到地下干枯的油气井和合适的地质层中,利用岩层封闭起来。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调查,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20%至40%。

美国斯坦福大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何钢指出,中国的地质条件复杂,目前探讨的存储方式中,通过CCS增加石油采收率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具备较大潜力。王庆指出,CCS这项技术不但建设和运行成本昂贵,还会降低电厂的运行效率,而被封存的二氧化碳仍然存在泄漏的危险。

作为国内开展的第一个碳捕获和封存项目的神华集团正在研究利用CCS技术减少煤制油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但他们还没有对示范项目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只考虑示范性。

相比之下,IGCC发电则是将煤气化(21.91,0.00,0.00%),在合成气进入燃气轮机之前就将碳脱除,因此在燃烧发电过程中几乎零排放。IGCC示范项目中的核心设备主要包括气化炉、燃气轮机、空分装置、余热锅炉等,而核心技术和设备都主要依赖进口,例如壳牌的煤气化技术在国内引进较多。申银万国分析师指出,目前国内还没有单独应用在发电领域的煤气化应用技术,而这是IGCC的关键技术,未来政府将大力推进IGCC关键设备国产化以及发展具有碳捕捉设备的IGCC电站。

多位煤炭行业人士均表示:“我们很看好IGCC的前景,但是目前它的成本太高了,这个问题不解决,难以推广开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曾公开表示,他不赞成搞单纯发电的IGCC项目,因其成本太高。他建议把发电和化工结合起来,实行多联产技术,在经济上比较合算,例如生产甲醇体系的一系列化工产品。

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其中几个前景较好的关键技术仍然面临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存在争议、国产化低等问题。王庆表示。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低碳经济 清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