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天然气荒”折射出了什么?

2009-12-02 09:41:31 中国企业报

今冬,纷纷扬扬的几场大雪,不仅让中国众多省市提前感受到了严冬的寒冷,而且也引发了一场并不多见的有关“天然气荒”的是非争论。

据悉,11月以来,华北、西北和华东等地区天然气供应趋紧,部分城市缺口达40%。包括西安、武汉、重庆、南京、杭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已启动应急预案。在天然气供应吃紧的情形下,国内天然气批发价格在半个月之内平均每吨暴涨 500—700元,平均涨幅已超过20%。

在水、电价格喊涨之际,“天然气荒”引发的天然气价格上涨再次触动了民众的敏感神经,于是,针对石化三巨头 “捂气惜售”、“逼宫涨价”的说法从各个层面传播开来。对此,天然气生产企业大呼冤枉,中石油、中石化等纷纷出面澄清。

岁末的纷纷攘攘中,天然气生产企业到底是真正的“气荒”还是惜售?面对国内巨大的天然气需求市场,出现缺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客观而冷静地看待天然气的涨价与否?众多媒体都在思索这些问题。

“捂气惜售”?

曾有媒体质疑,此次气荒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天气原因?如果是天气原因,为什么应该有的预案和调节机制没有发挥作用?连环问题问得尖锐而巧妙,在旁观者看来,无论是与否,三大石化巨头似乎都难逃因“捂气惜售”而被诟病的结局。

中石油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断然否定了“捂气惜售”的说法,明确表示,极端天气引发的天然气激增需求是造成气荒的根本原因。据中石油相关部门统计显示,11月份以来,全国大范围降温并伴有罕见的雨雪天气,使得众多城市天然气用量不容商量地快速增长。例如北京,11月1日突如其来的大雪令人猝不及防,也把供暖的问题提早推到了政府的面前,原定于11月15日开始的供暖日提前到11月1日。11月1日当天,陕京管道仅向北京市就输送天然气3400万立方米,比前一天增加650万立方米,高于历年同期供气量。随后,接连而至的两场大雪让气温比往年同期低了大约6摄氏度,于是,截至11月16日北京市法定供暖的第2天,全市天然气用量创出历史新高,达到3590万立方米,同比增加1319万立方米。北京不是个案,据悉,由于众多城市告急,中石油的天然气供应量由11月初的1.69亿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89亿立方米,增加的2000万立方米的供气量意味着每天的供气增幅达到11.8%。

突然增加的用气量为中石油等供气企业增加了不小的压力,不仅产气田要满负荷生产,输气管道更要超负荷输气。以横贯东西的西气东输管道为例,11月1日至23日,西气东输输气量达到12.96亿立方米,日均输气比前一阶段增加了1000多万立方米,比2008年同期多输气1.52亿立方米。如此大的输气量,意味着必须增加管道的输压,于是,11月15日至21日,西气东输干线上21个站有29台压缩机组在运行。此间,因为极端恶劣天气导致下游用户用气量激增,干线管存气特别是东段管存气急剧下降,上海末站的最低压力降至3.45兆帕。为确保东段用户正常用气,西段增开部分机组,其中8个站实行了双机运行。

中石油相关人士表示,天然气是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商品,从勘探到开发、从集输到销售,会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首先,不论前期投入多少,气井产量是有数的,管道输量也是有限制的,这在客观上要求销售使用天然气必须有严格的规划;其次,天然气非业外人士想像的那样,像自来水,用户用多少,管子里就应该流出多少。输气管道一旦超过安全输压,是有巨大的安全风险的。业内人士担忧,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冷冬带来的需求激增,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用气量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月累计销售气量纷纷超月度计划。特别是华北,由于地下储气库提前严重超采,管网管存气逼近安全供气极限,已经给整个冬季保供和管网安全平稳运行带来了风险。

据悉,中石油储气库目前已由注气切换到采气。由于去年同期中石油储气库尚未开始采气,相关技术人员表示,储气库过早进行大规模采气,将直接影响到12月和1月高峰日的调峰气量,给整个冬季北京市和华北地区保供以及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带来隐患和风险。在舆论的汪洋中,肩负着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等重大使命的石化巨头们似乎不太可能没有政治觉悟性。灾害天气加剧了“气荒”的产生,看来已毋庸置疑,“捂气惜售”、“逼宫涨价”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属于无稽之谈。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天气,“应有的预案和调节机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天然气供应企业,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以及地下储气库的建设上是否像外界传闻所言存在投入不足呢?

机制错位?

对于投入不足说,天然气供应企业同样予以否定。中石油相关人士表示,以西气东输管道为例,自投产以来,西气东输管道每年的输气量都在上台阶:2004年0.8亿立方米,2005年 38.7亿立方米,2006年80.6亿立方米,2007年143.6亿立方米,2008年158亿立方米,2009年预计163亿立方米。毫不夸张地说,西气东输管道的发展奇迹明白无误地印证着天然气供应事业跨越式的发展轨迹。

天然气供应事业的确发展较快,但近年来天然气供需依然存在缺口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天然气产量今年预计为890亿立方米,而需求增至1000亿立方米以上,供需缺口达110亿立方米左右。民众纳闷飞速发展的天然气事业为何滞后于天然气需求市场,也就不足为怪。

相关专家的答案是,首先,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日益凸显,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令天然气供气企业措不及防;其次,天然气供气企业并不直接对用户负责,而是对处在中间环节的燃气公司负责,根据燃气公司申报的需求量来规划生产。撇开突发事件不谈,一旦中间环节出现申报失误,同样可以拉大供需差距。

据悉,针对飞速发展的天然气市场和供需脱节的既定事实,中石化相关高层曾提出“五个大于”原则:落实的资源储量必须大于开发方案规划需要的资源储量;实际建成的产能必须大于计划安排的产能;实际净化能力必须大于需要处理的混合气量;安排的产量必须大于管输量;管输量必须大于市场安排的销售量。不过,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就天然气的特殊性和天然气市场的特殊性而言,一旦不断膨胀的天然气需求遭遇不期而遇的突发状况,任何预案和调节机制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天然气供气企业欲说还休的理由还有很多。业内人士透漏,目前,中国天然气的终端使用价格平均为每立方米2.3元,处在价格链最上游的供气企业卖给燃气公司的平均价格是每立方米1元。众所周知,天然气生产建设的投入成本巨大,1元的卖价令天然气供气企业成本之外的利润空间极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天然气供应企业的高速发展。

有识之士表示,现实存在决定眼下的天然气供需矛盾并非石油企业努力就可全部解决,如何从社会层面来研究和看待这个问题,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全新课题。

涨价是与非虽然“捂气惜售”、“逼宫涨价”属无稽之谈,但从方方面面透出的信息看,天然气涨价似乎仍会如期而至。

相关人士直言,目前,天然气消费在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不到3%,既低于世界2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8.8%的平均水平,未来发展仍会非常迅猛。随着能源消费纷纷转向天然气,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约300亿立方米,2015年约400亿立方米。此次“气荒”不过是未来天然气供需尖锐矛盾状况的一次提前预演。

目前,中国天然气定价在全球属于偏低水平,天然气出厂价仅为原油价格的33%,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天然气与原油比价通常在65%—80%之间。随着国内天然气需求的激增,进口天然气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处于高位的进口气价,给国内低价天然气的运行和销售带来很多问题,成了倒逼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真正动力。

专家预测,若中国天然气完全和全球石油或进口气价接轨,未来天然气的上涨空间应在60%—100%之间。然而由于天然气的价格接轨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因此价格调整应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天然气价格的上调将对上游油气公司、管输类公司形成直接利好,这点毋庸置疑。对于民众来说,心态复杂也可令人理解。今年,在电价、水价上涨之声风生水起甚或已迈出脚步之际,天然气价格上涨的信息,让民众感受到一种民用资源联动涨价的态势,故此,格外敏感和介意。

对于未来国内天然气价格同国际价格接轨的趋势,业内人士表示,国人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接轨并不意味着一味看涨,国际价格是机动价格,根据市场供需关系有涨有落,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回落并非没有可能。

天然气涨价也得到了一些能源保护人士的认同。他们认为,天然气作为高效清洁能源,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现其价值,进而引导天然气的消费流向,对清洁能源的节约利用大有裨益,国人应当对此抱有客观和冷静的态度。

平心而论,每年激增的天然气用量是建立在低价的基础上的,其中的合理利用和非合理利用数量值得人们继续深思。眼下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尽管随着气温回升,全国多地的供气局势有所好转,但这不过是喘息之机。随着隆冬的到来,眼下透支的供气量能否应付得了今冬,局势仍很严峻。

直面寒冬为保障天然气供应,国家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如利用上海新建成的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增加供气等临时应急措施,缓解今年的供气紧张。此外,中亚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年底即将投产,中石油还在积极考虑建设陕京三线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

据悉,中国石油目前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加大天然气供应量,争取做到冬季天然气供应的安全平稳。除了根据供应形势需要,迅速提高天然气商品量,增加市场供应量外,中石油积极优化管网运行,提高输配能力。为尽量满足下游需求,在上游增加商品量的情况下,大部分管道的日均输量达到设计最大输量,管网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并通过合理调节管存、管容应对管网小时峰值。为确保安全供应,中石油储气库根据形势需要,也作出应对调整,由注气切换到采气,截止到11月16日累计采气8229万方,日均1371万方,目前采气量已经达到1600万方/日。此外,为全力确保北京等重点地区用气,面对低温造成的下游需求增长,中石油适当压减其他地区和工业、发电用气,保证北京等重点地区和居民用气。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天然气 气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