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牵动世人目光

2009-12-08 09:36:38 科技日报   作者: 刘海英  

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即世人瞩目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国的谈判代表齐聚哥本哈根这个美丽的北欧城市,在为期12天的会期里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为人类筹划未来的蓝天。

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日前说,目前已有近百位世界各国领导人确认将出席气候大会。各方政要齐聚哥本哈根,开始为地球的未来展开讨论,为的是不让电影《后天》中的场景上演。然而,在这场牵动人心的会议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的矛盾与冲突?人们期待的目标能否达成?大会能否给世人一个满意的结果?答案无法推断,只能等待。

共襄盛会,心态不一

此次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被人们寄以厚望,期待它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里程碑,一个新的开始。在此期间,哥本哈根将成为世界焦点。在美人鱼的吟唱声中,参会代表将热烈地讨论、设计人类的未来。然而,看似万里赴戎机,但各参与方的心态却不尽相同,有的急切,有的慵懒,有的做壁上观……

11月下旬,中美两个大国几乎在同一天宣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中国决定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这一“令人惊讶的高目标”引起各方的高度评价,中国的积极参与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美国的减排目标是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有专家推断说这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与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相距甚远,但美国此次所释放信号的积极意味,还是让人们心情有所放松。

继中美之后,印度也于日前宣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2020年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20%到25%。印度一直以来拒绝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设定目标,因此这一目标标志着印度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上的一大改变。有媒体将印度此举解读为其不想成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绊脚石,不管怎样,印度减排态度的转变仍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好消息。

就在人们对气候大会满怀希望之际,澳大利亚参议院日前否决了政府提出的气候变化议案。尽管澳大利亚的排放量在全球总排放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这关键时候的否决案仍给乐观的人们泼了一瓢冷水。

除中国的积极参与、美国耐人寻味的信号释放、印度态度的转变和澳大利亚的临阵折戟外,其他各方参会的心态和目标也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一直是减排问题急先锋之一的日本,最近却没有什么动静,看来没有想在大会上出风头的意愿;拥有主场之利的欧盟,其成员国之间就援助资金等问题的内部分歧并没有完全弥合,届时是否真正能够以一个声音说话,依然让人心存犹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可以大声疾呼,但在发达国家面前,依然是弱势群体,会处处受到压制;而可怜的如尼泊尔、马尔代夫一样的气候变化直接受害国,不管是“高山内阁会议”也好,“水下内阁会议”也罢,依然难以摆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只有祈求上天的份儿了……

在这场“气候政治”的博弈中,心态不同,目标不一,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政治力量、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比拼。

减排人人有责,也要人人平等

“责任问题”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焦点。

发展中国家一直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而提出的。减排人人有责,没有谁能否认这一点,因为同在一个星球上,谁也不能逃避作为一个地球居民的责任。但也正因为同在一个星球上,在承担责任的时候,也应享有平等的权利。作为一个个体,每一个地球居民所应享有的排放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标准,而在发展中国家就是另一个标准。既然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的几倍,那么凭什么要让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放弃已经远低于发达国家民众的排放权利?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普遍可及和人权”,在全球减排问题上似乎也很适用——责任是普遍可及的,每个人都有减排的义务;人权也是要讲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利也应与发达国家一样,这才平等。

道理人人都懂,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要将道理辩明析透,说服对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资金、技术,一个也不能少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是减少全球排放的必要手段,也是此次哥本哈根大会的重要争论议题。

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可以说是对自己过去所为的一种补偿,聪明者还会将其看成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问题在于:发达国家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资金援助?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任何事情往往一涉及到钱的问题,就会有挣不开的结。经济危机已经肆虐一年有余,当人们看到经济有悄然复苏迹象的时候,迪拜债务危机又给了人们当头棒喝。因而,一谈到钱,发达国家无疑变得更加吝啬,会着急忙慌地赶紧把钱袋子捂起来。欧盟不就在对发展中国家气候保护援助资金方面含糊其辞么!

除了钱之外,减排技术也是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利器之一。在这一点上说发达国家“挟技自重”并不为过。诸多减排技术是否会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如何转让?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必将是会议争论的焦点之一。减排技术是否会成为发达国家盘剥发展中国家的又一个工具?不免让人担心。

发展中国家要减排,资金、技术,一个都不能少。而拥有资金和技术的发达国家,“财大气粗,技重压人”,其间的争斗,想必硝烟味会十分浓重。

解决大问题,需要大智慧

最近几天,英国的“气候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人们纷纷对专家学者就全球变暖的分析评论猜疑不定,有人甚至担心其会对哥本哈根会议造成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气候问题是存在的,北极冰原的缩小是有目共睹的,人类会面临的气候灾难的警告不是捕风捉影。世人希望气候问题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得到解决。但如何解决?这是个大问题,自然需要大智慧。

外交谈判,其实就是双方的妥协和利益的让渡,在国际多边谈判中,依然如此。只不过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的多方形势太复杂,利益纠葛过于盘根错节而已。责任、资金、技术,只不过是会议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矛盾需要解决。相信在此次大会中,关于责任——“你的少了,我的多了”,这样的争论不会少;关于资金——“我承担的多了,你承担的少了”,这样的攀比必然存在;关于技术——“我要的你不给,你给的我不想要”,这样的争夺势必上演……

面对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全球变暖问题,人类未来的安全与各自国家现实利益的纠结如何平衡?政治家的智慧将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答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哥本哈根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