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解气”谈判之路多曲折

2009-12-10 08:38:21 北京晚报   作者: 惠晓霜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直上演着“气候博弈”。在谈判过程中,两大阵营壁垒分明:欧盟首倡“气候外交”,预借“气候牌”来取得世界政治领导地位;而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美国,却一直拒签《京都议定书》图谋另起炉灶;深受气候变化威胁的马尔代夫因财政赤字退出气候谈判;中国和日本积极推进绿色经济……

1992携手启程  诞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意义: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原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

成员:据联合国有关资料,目前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公约》的一个缔约方。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1997制定法规  出台《京都议定书》

意义: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实施《公约》的具体机制。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内容:它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僵局:2000年11月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降低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截至2004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但美国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5.8%。

成员: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京都议定书》。截至2009年12月4日,已有184个《公约》缔约方签署,但美国布什政府于2001年3月宣布退出,美国也是目前唯一游离于议定书之外的发达国家。

2007全面谈判  规划巴厘岛路线图

意义: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内容:首先,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包括一个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以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其次,“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第三,强调了三个广大发展中国家极为关心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2009最后机会  期待《哥本哈根议定书》

意义:2009年是一个“气候变化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将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至2012年)结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何去何从,为后京都时代定下行动的基调。

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以及食物。也因为这个原因,本次会议被广泛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最后的一次机会,它将决定人类和地球的未来。

气候变化对全球影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一段相当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今天,当人们谈论起“气候变化”,他们所指的是在过去的一百年所发生的温度的转变。

海平面上升 部分岛国消失

由于全球变暖,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至20厘米。如果海平面上升超过1米,一些岛国,比如马尔代夫便会被淹没。因海平面上升,据说将有12大全球美景消失,除

提到的马尔代夫,还有水城威尼斯、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大堡礁等。

两极冰盖融尽

北极的地区变暖情况比全球平均高出1至3倍。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同样的情况也将发生在南极。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将使全球海平面大幅上升。

大量物种灭绝

英国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的四次物种灭绝都与温室效应有关。如果全球变暖继续加剧,将会导致地球一半的物种灭绝。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

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水和飓风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欧洲将面临新冰河时代

由于北极冰原融化,大量淡水正汇入北大西洋,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洲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湾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至8℃,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以上文字晏子X097

COP15

第15次缔约方大会

花絮

白发苍苍的首脑们

集体“道歉”

哥本哈根机场的航站楼里遍布与气候变化会议有关的各种招贴画。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各国领导人的画像。组图上,时间穿梭到了2020年,那时的奥巴马、布朗、陆克文、默克尔等人须发皆白地向大家道歉:“对不起,我们当初是能够遏制灾难性气候变化的,但我们却没有做。”也许创作者指望那些来开会的领导人能够看到这些画,并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来宾太多

住到邻国

由于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住宿开始紧张起来。在搜索各大订房网站会议期间14天的房源情况时,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有”,并且这些网站都推荐搜房人把选择范围扩大到方圆6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这个范围内推荐的旅馆一般都位于丹麦的北方邻国瑞典境内,还真有不少人无奈之下作出了这样的选择,把据点安在了瑞典。张哲李宁静

数读

1.5万人与会

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从7日持续至18日,将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各路媒体记者参加,总人数达1.5万。由于会场接待能力已达上限,另有约1.9万名申请者无缘与会。就规模而言,这次气候大会堪称丹麦迄今承办过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6000名警察安保

为了应对安保挑战,丹麦将全国约1.1万名警察中的6000人部署在首都。哥本哈根警方称,一旦需要,这个数字可以增加到9300人。

600张便携床


这样大规模的国际性会议常常伴随大量示威游行活动。丹麦警方已将距哥本哈根市中心约5公里处的一座仓库改为临时拘押中心,配备了150名警察和律师。这里在任何时候可关押350人,每天可以处理1000名示威者的案件。绿色和平组织“极地曙光号”船已到达哥本哈根。这一组织以哥本哈根的一处仓库作为行动中心,安放了约600张便携床。

3000多封通知信

除自身加强安全措施外,丹麦警方还请求民众协助,已向贝拉会展中心附近居民发出3000多封信,通知他们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和行为马上报告。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气候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