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油价连涨频现投机魅影 石油投机与生俱来

油价连涨频现投机魅影 石油投机与生俱来

2010-01-11 10:13:37 《能源》杂志

随着国际油价在2007年一路逼近每桶一百美元,又在2008年1月2日这第一个交易日首次突破这个关口,基本上,只要是稍微关心油价的人,大概都考虑过,在当下的油价里,有多少是投机的成分?

比如,2009年12月,在网上用“石油”和“投机”这两个词进行搜索,结果超过一百万条,如果换做“oil”和“speculation”,结果高达四百万条。

又比如,在更早一些时候,2006年6月,美国参议院一个调查委员会就“投机在油气价格上升过程的角色”提交报告,其中提到,“有充分证据表明,当前市场的大量投机行为显著推高了价格”;以当月国际油价为例,大概位于每桶60美元的水平,估计其中有25美元源于投机,约占油价的四成。

该报告还援引《美国商品交易法案》指出,国会要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简称CFTC)确保期货市场的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定律,而不是反映操纵行为或过度投机,然而现实却是,尽管美国的能源期货直到当时仍然只在美国境内受到监管的交易所比如纽约商品交易所(简称NYMEX)进行交易,而后者是CFTC的监管对象,但在最近这些年,外表和结构都很像期货合同的合同大量涌现,在不受监管的场外电子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对冲基金和银行这样一些原本并不拥有石油的金融机构正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

两年后,2008年5月,美国一位智库分析员发表文章,认为国际油价当中大概有六成源于投机。

不过,与“投机”二字成为热门话题不同,石油并不是直到最近才成为投机者的首选,恰恰相反,几乎从一百五十年前美国人打出第一口油井开始就开始了。从这个角度看,当下更值得讨论的问题,不是投机在油价里占多大分量,而是为什么迟迟没能总结出一个好办法,用于评估投机,更谈不上有效监管。

先说“投机”的定义。以NYMEX为例,它的词汇表没有这个单词,只有“投机者”(speculator),定义是“希望从一种期货合同、期权合同或商品的价格向特定方向移动的过程获利的交易者”,而在其监管单位CFTC的词汇表里,这个单词的解释显得有点儿复杂:“在商品期货市场,一个并不对冲,而是带着通过成功猜测价格移动而获利的目的进行交易的个人”,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单词“对冲”(hedge),按照CFTC自己的定义,就是“在期货市场采取跟在现金市场相反的立场,从而将价格的反向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又或是期货的一桩买入或卖出,作为将来要做的一桩现金交易的临时替代品。”

换句话说,不管是CFTC还是它的监管对象NYMEX,在他们看来,投机者的工作以及赚钱方式是进行猜测,猜测一种期货合同、期权合同或商品的价格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将要向哪个方向移动,然后根据这个猜测而采取相应的买卖操作,如果他们猜对了,他们就可以赚到钱。

以商品为例,这就涉及什么商品能够成为投机者的选择。

简单说,必须至少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可以储存一定时间,这就把每天都在交易且数目同样巨大的生鲜产品排除在外,比如郁金香这种植物的花朵,但它的球茎就不一样,可以储存一定的时间,也就有了荷兰历史上著名的“郁金香狂热”,二是存在足够强而稳定的市场需求,这不难理解:假如本身就是容易被取代的东西,又或是需求后继乏力的东西,那么这种商品的价格走向就没有留下多少可以进行猜测的空间,不然,“郁金香狂热”里的郁金香球茎,其价格也不会一路走高,却终究难免变成一个泡沫而破灭。

跟郁金香球茎相反,石油因为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所以几乎与生俱来地成为投机工具。 

比如美国学者丹尼尔?尤金在其著作《石油风云》就提到,1859年8月,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油井,并且,石油作为一种新能源很快就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提炼煤油用来点灯,成为当时亮度最高且价格最便宜的照明能源。

这在美国引发了类似“淘金潮”的热情,人人都想参与,问题随之而来,石油市场因此呈现一道学习曲线,从实践中摸索前进:1860年,宾州西北地区的石油产量约为每年45万桶,到1862年达到每年300万桶,但需求没跟上,于是油价从1861年1月的每桶10美元跌到当年年中的每桶50美分以及年底的每桶10美分,许多投资者破产,却也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帮助石油通过如此低廉的价格将其他竞争商品排除出去,从而推动石油的需求回升,1862年年底,价格重返每桶四美元,到1863年夏天突破每桶七美元。接下来爆发美国内战,南方拒绝向北方出售松脂,而松脂是当时一种重要的照明能源,结果进一步抬高石油的需求。等到战争结束,油价已经逼近每桶14美元,石油产业链也开始形成规模,但新问题又来了,比如石油从油井到炼厂,起先是现货交易,炼厂的人骑着马从一个油井到另一个油井去收购石油,但随着炼厂规模不断扩大,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炼厂要有稳定的供应以确保机器顺利运转,结果是出现非正式的交易所,油井主人可以跟炼厂主人在一个酒店见面,先行谈妥价格。

到了1870年代,正式的石油交易所像雨后春笋一样在美国各地涌现,并且石油已经可以用三种方式买卖,一是“现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二是“常规”,十天内完成交割,三是“期货”,在未来某个指定时间以指定价格完成交割。

从那时起,投机者就看上了石油,其中又以石油期货最受欢迎,因为自从引进了它,他们甚至不必拥有石油就能参与交易,他们要做的只是猜测油价的走向,做相应的期货操作,然后等待答案揭晓,看他们是赢了还是输了,跟现在一样。

惟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当时石油的最大用途还只是提炼煤油用来点灯,汽车还没有发明出来,石油还要等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登上“工业血液”的宝座。

由此可见,投机在石油市场不是新事物,值得考虑的问题反而是为什么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总结出一个好办法,用于评估投机在当下油价里的分量。

英国一家投资银行的石油分析员认为,欧佩克一边宣布产量下降,一边又把高油价归咎为投机行为,实在有点难以理解,而美国一位智库分析员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也觉得“油价破百”很正常,理由是美元持续疲软,而你还要用美元做石油结算,油价当然要上涨。

——当石油市场走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石油成为“工业血液”,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偏偏我们却连一路伴随而来的投机都没能达成共识,做不好评估,那么,有效监管又该从何说起?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国际油价 石油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