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管道与中国能源外交

2010-01-11 10:25:41 《能源》杂志

2009年12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土库曼斯坦分别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总统共同出席“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仪式。分析认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标志着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中国能源外交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这条长1833公里的管道以土库曼斯坦为起点,横穿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进入我国的新疆。每年将向我国输送400亿立方米天然气。按项目建设计划,2010年双线建成通气。届时,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经管道进入我国后,将通过西气东输二线运至包括上海、广州在内的中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共14个省市和地区,南端终点为香港。

这无疑是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件大事,自然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俄罗斯的塔斯社12月11日刊发评论认为,中国参与中亚燃气管道建设并购买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意味着中亚天然气市场将出现一个重量级玩家。

的确, 如何在外交上为我国的能源进口扫除障碍,成为我国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原因是,从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其能源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很大的制约因素。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为2亿吨,其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2%。而2001年,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仅为30%。

按国际惯例,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一亿吨时,往往需动用外交、经济等手段来保证能源安全。据此,能源外交已成为我国外交战略中仅次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的第三环节。从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因素考虑,我国不得不奉行多元化的能源战略,即不是单纯依赖世界上某个地区或者国家,而是在世界各地获得来源多样的能源供应。

目前,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鼓励能源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能源市场,通过增加国际市场的能源供应来保障我国的能源需求。进一步推断,我国与亚洲、非洲产油、产气国密切合作,其主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思维,已经上升到关乎国家战略的层次。因为这样可以分散各种风险,尤其是国际政治和安全风险。

根据规划,未来3年我国油气产业将重点建设西北中哈二期、西南中缅、东北漠河-大庆、海上日照-仪征等石油管道。这其中西南中缅输油管道项目尤为重要。该项目是修建一条从中国云南的昆明,经过瑞丽、缅甸的曼德勒直至缅甸实兑港的输油管道。建成后,来自中东或者非洲的石油,将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道直达云南。与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要近1200多公里。

为确保这项计划的实施,我国就必须与那些产油国和输油管道经过的国家,以及那些潜在的石油、天然气输出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中国与缅甸长期保持较为密切关系,为修建输油管道起到了保障作用。事实上,近来中非关系、中国与南美国家关系的升温,也有能源因素在起作用。而中国在诸多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比如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危机等,显然也有能源方面的考量。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我国理直气壮地开展能源外交。一段时间以来,为了避免国际上某些居心不良的炒作,我国的能源外交一直都在低调中进行。这样做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事实证明,越是低调越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疑虑。

长期以来,我国在能源问题上总是让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单打独斗,不愿与其它国家携手合作。因此,中国能源企业的最终叫价往往比实际价格高出不少,结果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吃亏”。为改变这种局面,2009年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出面参与能源外交行动,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从整体上也符合国家的能源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正在试图尽可能广的将自身的利益多元化,以防止任何类似乌克兰与俄罗斯持续发生的天然气供需摩擦和外交纷争。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亚天然气管道 能源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