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新能源发展为何难逃“过热”宿命

2010-01-18 08:30:41 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晏琴  

2009年12月30日,在国家发改委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发布会上,发改委和工信部发言人首次提出“警惕现代煤化工过热倾向”,示范项目不宜过多布点,并重申3年不批新试点。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似乎总是难逃“扶持发展、快速膨胀、过剩风险、综合治理”的怪圈。即便是国家倡导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

“次贷泡沫”中国版?

“大家一起在把新能源产业吹成一个新的‘次贷’泡沫。”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俊峰如此形容。

在太阳能领域,据估算,截至2008年7月,全国16个省仅多晶硅就有33个项目在建或准备动工,进入2009年,两年前升温的多晶硅投资热潮中诞生的众多项目也渐渐完成施工,并进入试产阶段。如果这些项目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释放产能,中国的多晶硅产量2010年将达到14万吨,接近目前全球市场需求量的两倍。

与多晶硅相比,风电设备有过之而无不及。截至2008年底,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从2004年6家猛增10倍以上达到70多家,这一数字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风电设备厂商的总和;风电的装机容量也从2002年前的46.8万千瓦,迅速发展到1200万千瓦,大增了25倍,是“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倍。

“由于前期有关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有关方面对于新能源发展的部署安排。”中国能源研究会第五届秘书长鲍云樵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多晶硅到风电设备,新能源发展投资势头猛烈,但在过热、过快、过高发展的同时,所留下的隐患也不容小觑。

面对困局,业内人士连连惊呼:“一些新能源领域不是过热,而是严重过热”,并预言“2010年风电整机组装行业至少会死掉一半”。倘若预言成真,那么,当前还在前仆后继向新能源进军的企业们,是否悬崖勒马也为时已晚了?

事实上,新能源的“遭遇”在中国替代能源领域并非特例。如果将多晶硅抑或风电设备替换为“煤制油”,便可以得到相同的发展脉络。

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曾对媒体表示,在替代能源领域,以煤制油为例,确实存在各地一窝蜂上马煤制油项目的现象。煤制油因其“高投入、高能耗、以一种能源替代另一种能源”的特点一直备受争议。而国家对煤制油的态度也由最初的“热衷”转为“谨慎”,只不过,现在换作新能源。

“煤制油”大跃进

近几十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一直牵动着经济运行最为敏感的“神经”。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得越来越敏感。但随着中国需求猛增,石油进口量大幅上涨。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进口的依赖明显增强,甚至超过50%的警戒线。

在此背景下,能源危机使能源替代产业呼声越来越高,在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的中国,曾备受质疑和争论的煤制油战略浮出水面,政府谨慎、稳妥的发展步骤依然坚定了投资者的信心,煤变油迅速成为煤炭行业热门投资项目。自2004年神华煤制油项目上马,一大批的煤制油项目便闻风而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中国在建和拟建的“煤制油”项目总生产能力已达1600万吨,计划投入的资金额高达1200多亿元。到了2007年,除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的内蒙古、云南、黑龙江、陕西之外,山西、山东、甘肃、贵州、安徽、河南、新疆等地也跃跃欲试,国内数得出来的大型煤业集团大都在布局“煤制油”项目。

面对各地蜂拥上马的项目,主管部门考虑到煤制油投资大、缺水等多重因素,从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3次发文叫停煤制油项目。

其间,发改委要求各级主管部门暂停煤变油项目核准,并提高了准入门槛,要求年产规模达到300万吨以上。而在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通知称,除神华集团的两个示范项目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到了2009年,按照媒体援引发改委某未具名官员的说法,国家至少3年内不会再批新项目,目前所保留的项目未来也更倾向于做战略储备。

从扶持煤制油发展到各地纷纷上马,再到政策综合治理,这一切与今日的新能源政策极为相似。

违背初衷的冲动

作为替代能源,各方热衷新能源与煤制油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只不过,中国对新能源的发展需求似乎更加强烈。

在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的无形束缚之际,中国对外获取能源的边际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昂。经济不断探底,各界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呼声日响。风险投资商、银行、大企业财团等纷纷进入新能源产业,并对其大加赞美,预言未来将迅猛发展。各省市政府陆续出台新能源规划,声明要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看上去,新能源产业俨然已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

然而就在各路资本纷纷下注之时,产能过剩也让刚刚“火”起来的新兴产业备受争议。有人认为过剩是个伪命题,市场还未完全启动;有人认为在这个领域已经投资过热,该降降温。伴随着争议,2009年8月国务院敲响了多晶硅项目与风电设备产能过剩的警钟。

随后,发改委等部门举起了“限产令”大旗,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要求各地淘汰落后产能,以控制产能过剩。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新能源 产能过剩 李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