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须以价改解气荒

2010-01-21 15:01:33 香港大公报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13 日考察了国家电力监管及电网单位,在实地了解生产情况后,又强调要增强煤电油气的供给运输能力,显示能源紧缺已成了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过去中央计划及短缺经济时代,这种领导亲临现场促生产的做法十分普遍,但在市场化改革30年后,特别是在一片防止产能过剩声中,这确是个十分奇怪而矛盾的现象。

价格不当致能源荒

笔者之前指出严寒气候突出了中国能源供应的深层问题(本栏1月19日)。近期电荒的主要原因正是当局为压抑产能过剩而整顿中小煤矿、电站,而又未能同时提高大矿大站的生产所致,归根到底是政策错误的人为因素而非天灾。到了紧急关头才由领导下去催谷生产,临急抱佛脚有多大功效尚待观察,但民生及生产已受到影响,并带来了经济损失。然而除强压产能外,造成能源瓶颈的还有另一重大政策因素:官方定价偏离市场太远而致供应减缩。这在煤、电及成品油等领域均曾出现过,最近又重现在天然气的供给上。

天然气价近年颇为波动,2008年价格比2007年的高出约一倍,之后又大跌至低于2007价位。但关键是中国的气价比国际的低,令国内的生产商及入口商均无意增加供给,因而引致短缺。何况差距颇大,国际气价通常为相等热值原油价的65至80%,而中国的比例则只有30至45%。此差价的反映之一,是内陆接近气田地区的气价,比沿海靠入口供给地区的气价每平宜一半以上。

如一般大宗商品, 气价应采外贸平价(tradeparity pricing)机制。由于国产及进口气源相对充裕,故只要价格合理,短缺问题可以很快解决。中国经济管理当局曾指出,应把握较低通胀时期的机遇加快物价改革,包括天然气的能源价改看来更应优先推行。

目前中国天然气主要靠国产供给,如2008年近780亿立方米消费中,入口只占6%而远低于石油的过半。另方面,除了国内气田增产外,入口也将有较大增幅。北面通过管道的入口来源除俄国及哈萨克外,将新增土库曼,其输气管道已于去年底建成。南面一直依赖液化船运由澳洲等地入口,但中缅气管已开建。在供气来源多元化下,最近中国公司放弃了一份澳洲的400亿美元长期供气合约。

由于气可代油,故中国应加大气的产量及入口,而相应减轻油的入口,从而降低石油的入口依赖度。

供气来源多元化

值得注意者是,中土及中缅气管的建设除可扩大能源供给外,还有重大的地缘政经意义。中缅气管可强化两国关系,又可助中国减少对马六甲海运的依赖。中土管道则可巩固中国在中亚各国的经贸交流地位,并带动现代丝路的旺盛发展。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天然气价格改革 气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