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综合
  • 能源出口渠道危机:俄罗斯无奈的买路钱

能源出口渠道危机:俄罗斯无奈的买路钱

2010-02-04 16:37:09 路透社

随着俄罗斯与两个邻国矛盾的频繁爆发,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的策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劫道的”又来了

2010年到来的前几天,芬兰、捷克、保加利亚、奥地利等欧洲中东部国家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不是忙着置办年货,而是赶快往家里扛几罐液化天然气。几年前因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能源价格纠纷,导致几个欧洲国家天然气供应中断。当时无法做饭取暖的惨状仍然历历在目,人们可不愿重蹈覆辙。

  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欧盟的能源出口是其获取外汇的主要手段。然而,要把这些能源运输到欧盟国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却是必经之路。每到年底续签新合同时,俄罗斯总要跟这两个邻国就能源运输的“过路费”问题吵上一架,搞得管道另一端的欧盟国家胆战心惊。

  2010年也不例外,直到2009年结束的倒数第三天,俄罗斯才险险地与乌克兰达成2010年度费用协议,但却没来得及搞定白俄罗斯。1月3日,西方媒体广泛报道,因无法达成新协议,俄罗斯已经暂停向白俄罗斯供应石油。虽然双方随后辟谣说,有关新协议的谈判还在进行,石油供应并未中断,但国际油价还是应声而涨。1月4日,在2010年的第一个交易日,纽约2月原油期货价格跳空高开,至北京时间22点已上涨2.53%,达到81.40美元/桶。这也是一个半月来油价首次重回80美元大关。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资源的价格不由出口国和进口国决定,反倒由运输管道途经的国家决定。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当人们责怪拦路抢劫的“强盗”时,也不得不承认,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俄罗斯人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多年来,俄罗斯一向把能源出口作为外交上的有力筹码。对友邦给与价格上的优惠,对怀有异心的国家则狠宰一刀。这种带有明显偏向的能源政策虽然帮助俄罗斯有效地制衡了周边国家,却也成了后者挑起争端的理由,“拦路抢劫“蔚然成风。

  白俄罗斯:习惯廉价难“断奶”

  作为俄罗斯的紧密同盟者,白俄罗斯在能源价格上获得了难以置信的优惠。2006年,俄罗斯卖给白俄的天然气价格为46美元/千立方米,而同一时期卖给德国的价格则是290美元/千立方米。后者是前者的6倍多!在石油方面,俄罗斯一直给予出口到白俄的石油免关税政策,此举导致大批炼油巨头跑到白俄设厂,并且助长了白俄倒卖俄罗斯廉价石油的行为,每年都要给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俄罗斯越来越不愿承受这种优惠的高昂代价。2006年,俄罗斯宣布将在2007年提高对白俄的能源出口价格,白俄罗斯表示,如果俄方坚持提价,那么白俄方面将给俄罗斯输送欧盟的过境石油加收45美元/吨的“过路费”。俄罗斯人断然拒绝,斥责这一要求“严重违反了国际惯例”,谈判就此破裂。

  2007年1月1日,俄罗斯停止向白俄罗斯供应天然气。作为反抗,白俄罗斯人想出了一个令世人瞠目结舌的绝招:用虹吸管偷取过境的俄罗斯石油。根据俄方的报道,短短两天之内,79900公吨本应输送到欧盟的石油流进了白俄罗斯的油库。

  2007年1月8日,为了避免进一步损失,俄罗斯关闭了通向白俄罗斯的输油管道。欧盟国家急了,虽然有90天的战略储备石油可供使用,但这种涉及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欧盟委员会要求俄罗斯立刻给出“紧急而详细”的解释,欧洲各国纷纷表示“强烈谴责”。波兰政府官员说:“前苏联国家之间的争端,表明来自这些国家的能源供应是不可靠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对两国的沟通能力提出了质疑:“在没有磋商之前就先付诸行动,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2007年的争端最终以双方各自让步告终,然而新协议达成仅仅两年,俄罗斯方面又不干了。这一次的焦点是石油关税问题,俄罗斯提出,从2010年开始,白俄罗斯本国需求范围内的500万吨石油可继续享受免税,超出的部分则需按国际标准交税。白俄罗斯当然不会乖乖就范,截至2010年1月17日,双方仍然未能达成协议,谈判已经中断,看来欧盟国家还要继续担惊受怕一段时间了。

  乌克兰:能源战导致政府下台

  如果说俄-白能源争端主要围绕价格问题,还在国际贸易的范畴之内,那么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则蒙上了更多地缘政治的阴影。2004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亲美国的尤先科政府上台。俄罗斯随即在能源方面对其进行报复。俄供应欧盟的天然气有80%需要经过乌克兰领土,而乌克兰本国使用的天然气有约30%从俄进口。两国在天然气资源上彼此依赖又彼此制衡,上演了多场轰轰烈烈的闹剧。

  2005年,俄罗斯宣布将在下一年的新合同中,将输送给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提高四倍至230美元/千立方米。很快俄国人就发现,他们储存在乌克兰境内的78亿立方米天然气不翼而飞了,乌克兰方面表示,可能是技术原因导致这些气体的“消失”。随后,俄乌两国举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终究未能就天然气价格达成一致。2006年1月1日,俄罗斯停止向乌克兰供气,后者立刻切断了境内通往欧盟的天然气管道。此事导致欧盟部分地区“断气”4天,国际舆论大哗。

  2006年1月4日,俄乌终于签署了新协议,双方互有让步。然而,乌克兰议会却以“让步太大”为名投票解散了叶哈努罗夫总理领导的政府。能源之争最终导致一届政府倒台,其背后牵扯的各方利益斗争之复杂,已经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

  然而,这个在动荡中诞生的协议却存在很多模棱两可之处。2007、2008和2009年,俄乌两国每年都要为此争吵,俄罗斯多次以停止供应相威胁。而乌方自有对策:2009年初,不少欧盟国家发现自己的天然气供应出现了莫名其妙的“故障”,气压变小、供应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以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和斯洛伐克三国的情况最为严重,甚至连取暖都成了问题。有人指责乌克兰非法盗取欧盟管道中的天然气,而乌克兰方面的解释仍然是“这是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技术原因”。

  2009年12月29日,在经历了一年的争吵之后,俄乌两国终于就2010年的油气价格和过境费问题达成协议。欧盟国家暂时松了一口气,然而这种和平又能持续多久呢?现在乌克兰的美女总理季莫申科正是靠天然气贸易起家,深谙其中的潜规则。可以料想,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俄乌两国的能源争端仍旧难以避免。

  中国:俄罗斯的新选择

  俄罗斯和两个邻国每年来这么一下,欧盟国家实在受不了了,于是提出了“能源进口多元化”策略,决心开辟俄罗斯之外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2008年5月,几个欧盟国家和阿塞拜疆等能源出口国举行了“国际能源安全峰会”,决定建设一条“敖德萨-布罗德-普罗茨克-格但斯克”管道,以便绕过俄罗斯向欧盟输送里海的石油。但很快有人指出,这个计划只是用来吓唬俄罗斯而已。因为如果没有俄罗斯及其盟国参与,单凭阿塞拜疆等国有限的石油资源,根本达不到该管道的设计运送能力,也无法满足欧盟的全部需要。

  而俄罗斯方面也相应地提出“能源出口多元化”策略,以便绕开两个讨厌的邻居,办法之一就是在波罗的海铺设直接通往德国的海底管道。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另一个选择:卖给中国。

  就在几年前,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还处在停滞不前的尴尬阶段。2004年俄罗斯人放弃筹备11年之久的安大线,选择远离中国的泰纳线作为远东石油出口的主要通路。输送中国的阿尔泰天然气管道项目也迟迟没有下文,让人不禁怀疑俄罗斯与中国在能源方面开展合作的诚意。

  然而随着俄罗斯与两个邻国矛盾的频繁爆发,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的策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08年10月,中俄双方签署了有关建设“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边境石油管道”的协议。该管道将成为泰纳线的一条支线,从斯科沃罗季诺铺至中国大庆,可谓是弥补了4年前安大线的遗憾。

  2009年10月普京访华期间,尘封三年的中俄天然气合作项目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俄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石油签署了一份框架性供气协议。同时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收购俄罗斯松塔儿石油天然气公司51%的股权。这是第一次有外国投资公司控股俄罗斯的天然气田。

  2009年12月28日,泰纳线一期工程正式启用。随着普京亲自按下鼠标,一艘装满石油的货轮驶离俄罗斯科济米诺港,踏上了驶往中国香港的旅程,俄罗斯正式叩开了亚洲石油进口的大门。一边是障碍重重、每年需要交“买路钱”的欧洲通路,一边是欣欣向荣、和平安定的中国和亚洲,或许俄罗斯人已经作出新的选择。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