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拐点2009:石化业“九大征兆”

2010-03-01 13:12:50 中国石化新闻网

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面深化并殃及实体经济的一年,也是世界石油石化业积极应对危机的一年。中国石油石化业凭借出色表现成为全球的亮点。这一年重大事件接踵而至,拐点频现,深度影响着石油石化业的未来。

金融因素主导油价走势

2009年是继2008年后国际油价第二个大幅波动之年。全年国际油价呈宽幅波动上升走势,上半年先跌后扬,下半年在较高位震荡。从2月12日33.98美元/桶的年内最低点强劲反弹,下半年持续徘徊在70美元~80美元/桶,11月4日冲高至80.64美元/桶,全年平均62美元/桶,波动幅度高达140%,仅次于2008年。

影响2009年国际油价波动的因素与过去几年有很大区别。2003年~2008年7月,国际油价上涨是在供需紧平衡的基础上,由投机资金炒作、美元贬值、突发事件、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等多种因素所致。而2009年国际油价的上涨是在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在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预期的作用下,投机资金炒作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来,国际油价与黄金价、美元汇率、国际主要股市股价走出了较为相似的轨迹,这表明金融因素已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源需求减少,地区之间受影响情况各异。2009年国际油价还出现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美国WTI原油与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倒挂情况趋于频繁,以迪拜原油为代表的重质原油和以布伦特原油为代表的轻质原油价差再次缩小。

石油需求重心继续东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石油需求继2008年后进一步下降,出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最严重的负增长。据IEA(国际能源机构)估计,2009年世界石油需求为8486万桶/日,较2008年减少1.6%,但跌幅有逐季收窄之势。

从不同国家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石油需求的影响最为严重。IEA估计2009年经合组织石油需求为4552万桶/日,比上年下降4.3%,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需求均不同程度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速虽有所放缓,但需求总量比上年仍增长。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仅在一季度同比下降,随后企稳回升,估计全年需求达3934万桶/日,比上年增加近70万桶/日,增量主要来自亚太地区的中国和印度。欧美地区需求量下降,亚太地区逆势增加,使世界石油需求重心继续东移。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与北美持平,2008年略为超出,2009年则成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区。

勘探开发投资下降

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2009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1.35万亿桶,较2008年1.34万亿桶有所增长。受石油需求降低和欧佩克减产影响,2009年世界石油产量比上年降低3%,仅为7050万桶/日。

受油价走低、石油美元收入大幅减少影响,2009年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在经历10年的连续增长后首次下降。据IEA对全球前50家石油公司勘探开发预算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这50家公司此项预算总计为388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削减的勘探开发预算主要集中在开发成本较高的北美、俄罗斯和北海等地区,以及因国有化浪潮外资投资环境较差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拉美采油国。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底,有20多个原计划实施、投资总额达1700多亿美元的大型上游项目被暂停或取消。

天然气消费量近10年首次下降

据美国《油气杂志》最新报道,2009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6600万亿立方英尺,较2008年增长5.7%;产量比2008年略降约0.8%。消费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暖冬季节影响,天然气主要消费地北美、欧洲和俄罗斯的消费量较大幅度下降。尽管亚太、中东和非洲天然气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2009年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为2.99万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约0.9%,出现10年来首次下降。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LNG新增产能较多的影响下,2009年世界LNG供应由偏紧转为过剩;二是随着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美国非常规气产量首次超过常规气。

世界炼油能力总体过剩

2009年世界炼油能力增长8100万吨/年,增量超过前3年增量总和;全球炼油能力增至43.61亿吨/年,比2008年增长1.9%。其中,亚太地区新增炼油能力近5450万吨/年,占世界炼油总能力的比重从2008年的26.3%增至27%。同时,全球炼油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深加工能力继续增长。2009年世界最大的25家炼油企业能力占全球总能力的比例已达60.5%;规模在2000万吨/年以上大型炼厂数目增至21座,比2008年增加2座;世界加氢处理能力占炼油总能力的比例达51.6%。

受炼油能力大增和需求疲软影响,2009年全球炼厂装置利用率连续4年下降,并陷入历史低谷。其中,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炼厂装置利用率从2005年的88.1%降至80.4%;北美地区从2008年的83.4%降至82.4%;西欧地区降至80%以下;亚太地区平均利用率降至78.5%。

由于主要油品与原油价差严重收窄,2009年世界主要地区炼油毛利继续下滑。其中,北美炼油毛利下降26%,西欧下降47%,亚太下降37%。

国际油气并购异常活跃

2009年在国际并购市场总体环境较低迷的形势下,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国家石油公司成为国际油气并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油气并购活动异常活跃。全年国家石油公司的收购金额在30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长近1倍。中国公司的表现最为突出,而中亚—俄罗斯地区是国家石油公司收购最活跃的地区。

2009年中国公司共宣布11次上游收购案,交易金额超159亿美元,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并购最多的一年。其中包括中国石化成功收购Addax石油公司,中国海油和中国石化收购安哥拉3个区块部分股权,中国石油参与收购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石油公司等。此外,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和民营企业也首次涉足油气并购领域。

2009年12月14日,世界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斥资410亿美元收购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巨头XTO能源公司,成为2000年以来全球油气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能源行业发生的最大规模的重组整合事件,意义深远。

资源国调整油气合作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资源国家延续了高油价时期形成的对外合作政策,加大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政府收益。但对具体的油气合作模式有了新的调整:推出了“贷款换石油”实用性强的互利合作方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先后与中国等国签署了“贷款换石油”的合作协议;以伊拉克两轮对外招标采用服务合同为标志,对外招标可能成为今后资源富集国对外合作的主要方式。2009年伊拉克先后进行战后头两轮招标,共达成10个项目协议;伊朗与外国公司先后达成8项协议。

跨国石油公司投资步伐放缓

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跨国大石油公司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其生产运行不畅、收入和盈利下降、资金压力增大。2009年前3季度,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康菲、道达尔六大跨国石油公司的合计营业收入与合计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45.6%和60.7%,合计资本支出同比下降12%左右。因巨额债务负担和产品需求骤减,聚烯烃巨头莱昂德尔巴塞尔公司今年年初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面对不利的经营环境,欧美跨国大石油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放缓短期投资步调,努力降本增效。2009年前3季度,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的运营成本分别下降14%和13%。BP公司趁机调整其里海地区战略,推出哈萨克斯坦业务,投资更集中于俄罗斯和阿塞拜疆的油气业务;道达尔推迟在俄罗斯、安哥拉、澳大利亚等7个大型油气项目作出最后投资决定的时间;壳牌逐步缩小在欧美国家的下游业务,转而将业务重点放在正高速增长的亚太市场。

同时,欧美大公司仍坚持其长期发展战略:继续看好未来油气基本面走势,保持或加大上游投资力度;向大型增长型油气投资项目倾斜,大力发展LNG一体化业务;调整下游投资结构,注重炼厂升级改造,注重清洁燃料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等。

联合国气候大会影响深远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虽然最终未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石油石化行业既是主要能源生产行业,又是排放和耗能大户,如何搞好节能减排增效、抓住机遇谋取更好的发展已成为业界的共同任务和重要目标。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石油石化业 国际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