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以气候变化的名义”——法德科研合作热点解读

2010-02-12 08:24:08 科技日报   作者: 李山  

近日,法德两国召开第12届法德内阁联席会议,确立了两国未来十年合作“路线图”。会后发表的《法德2020年合作日程》,公布了80项具体合作措施。其中在气候变化的名义下进行的科研合作尤为引人瞩目,既有强强联合,保持技术优势的可再生能源合作;也有追赶世界潮流,化解压力的跨境电动汽车示范研究;还有占领气候变化研究新制高点,掌握碳话语权的嗅碳卫星联合发射。

 

  保持可再生能源技术优势

  德国是可再生能源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年4月,德国就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此后,德国又相继出台了促进生物燃料、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法律,大大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

  根据德国能源和水利联邦协会最新统计,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2009年底已占德国电力消耗的16%。2010年1月,德国环境部长诺贝特·罗特根更是公开宣布,“到2050年德国的能源消耗几乎可全部源自可再生能源”。德国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和依赖可见一斑。

  而更加注重核能的法国,虽然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相对滞后。但据法国可再生能源工会(SER)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在经济危机下的法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仍取得了明显进展,其消费的可再生能源总量为20Mtep(百万吨当量油),已占当年法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2.5%。根据规划,法国准备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

  另一方面,美国、日本和欧洲一直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市场上的领先者,掌握大多数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并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但近几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上迅猛直追,已让美、日、欧感到了很大压力。

  因此,法德在巴黎与波茨坦设立可再生能源研究所,增设法德可再生能源署,既是顺应各自国内政策的自然之举,也是双方共同利益所在。通过合作与协调,不仅可推动欧洲可再生能源研究和应用,使欧洲继续保持技术优势,还能更好地应对美日的竞争,化解来自中国的压力。

 

  追赶世界电动汽车潮流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业界共识,电动汽车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的今天,法德这两个传统汽车强国似乎并没有在电动汽车领域显示出其一贯的优势。两国都努力通过各种措施,试图赶上世界电动车的潮流。

  法国在2008年开始推动本国汽车制造商生产清洁能源汽车,并通过“新车置换金”政策,激励国民购买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等环保车。2009年,法国政府甚至直接订购4万辆电动汽车,以激励本国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带动下,法国汽车生产商加大研发力度,纷纷推出自己设计生产的电动车。

  电动汽车技术对德国保持其在世界汽车工业格局中的地位意义重大,德国对此有深刻理解。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上直接提醒德国汽车厂商不能忽视亚洲日益蓬勃的电动汽车发展,尤其是充电技术的革新。德国政府也在2009年8月宣布了电动汽车发展计划,不仅提出到2020年使德国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还希望德国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先行者,在未来两年内制订出电动汽车的蓄电池标准和充电站标准。

  不过,欧洲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美国2009年拨款24亿美元用于发展下一代电动汽车和电池。美国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传统的汽车技术相结合,其技术突破和面向市场似乎指日可待。日本则早已在混合动力车领域一枝独秀,并布局全球为其新型电动车上市铺平道路。而中国手握稀土资源和电池生产的人工优势,试产的各式电动车如雨后春笋,颇有希望在电动汽车领域后来居上。

  因此,法德两国将斯特拉斯堡-曼海姆-卡斯鲁尔-斯图加特的区域划为跨境电动汽车交通示范区,探索适应电动车交通的路网设施和各项标准,表明法德两国准备在电动汽车领域奋起直追,并已将目光上升到未来电动汽车应用的标准上。

  2010年3月,联合国有关机构将重新修订汽车的世界标准。就目前的情况看,日本提出的安全标准方案很有希望成为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的世界标准。而通过创建电动汽车的欧洲统一标准,法德或许可在欧洲的电动车市场上获得先机。

 

  发射嗅碳卫星争夺碳话语权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法德难掩自己的失望,对在气候谈判中被美国和发展中国家集团边缘化耿耿于怀,于是加大力度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力争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敦促各方在新的谈判过程中达成共识。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未来谁拥有碳话语权,就掌握了主动权。地球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因此,掌握二氧化碳在各地区的循环和分布情况在研究气候变化中意义重大。专门用于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情况的“嗅碳”卫星成了这场博弈中的新利器。

  在这方面,日本已先行一步,于2009年1月成功发射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呼吸”号,这是全球发射的首颗“嗅碳”卫星。美国不甘落后,于2009年2月的发射了研发近8年的“轨道碳观测卫星”,可惜因运载火箭出现故障而坠毁。不过,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已宣布将于2013年再次发射“嗅碳”卫星。

  在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和德国航天航空中心(DLR)共同推动下,法德在共同研发具有21世纪话语控制权含义的“嗅碳”卫星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同意联合建造一颗测量大气中甲烷(温室气体之一)浓度的人造卫星,并于2014年前发射升空。届时,欧洲的“嗅碳”卫星将与美日的“嗅碳”卫星形成互补,积极参与测量世界各地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分布情况。尽管这并不能彻底解决碳排放测量中的信任度问题,但却可以继续保持欧洲气候变化研究领先者的地位。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法德 名义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