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超越外部围堵的能源安全战略

2013-07-11 08:58:53 《红旗文稿》   作者: 杨鸿玺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形势稳中有乱,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国际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能源短缺国特别是世界大国纷纷从战略高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维护海外能源安全。虽然国际能源形势短期严峻,但长期来看仍谨慎乐观。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中国能源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能源问题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国际能源安全总体形势谨慎乐观

在世界能源供求格局中,能源蕴藏丰富国家的地位和影响日益突出。能源安全问题涉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不仅是经济和发展问题,也作为政治和安全问题深刻影响着世界形势和大国战略。

1.能源是支撑世界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世界能源总量相对充足但地缘分布严重失衡,客观上成为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隐忧。石油和天然气是多数国家的主要能源支撑,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直接依赖廉价畅通的石油供应。据估计,世界石油储采比至少可维持50年以上(中东地区为90多年),而且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储采比还将继续提高。但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缘分布上严重失衡,80%的探明储量分布在中东、北非、欧亚和北美地区,而世界石油消费的近80%则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国际能源署预测,2013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而多数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或微降,其中日本降幅较大,预计将达3.6%。世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地缘分布的严重失衡,使能源因素成为各国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参考要素之一。

2.国际油价高低互换的规律多得到体现,油价供求相对平衡。上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发起的“石油战争”导致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然而,尽管随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很快,增量以倍数计,对石油的需求劲头强劲,但到90年代甚至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国际石油价格却长期徘徊在10-20多美元每桶之间,石油价格不仅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成正比例上升,反而出现大幅度下滑并长期低迷,所以说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导致油价攀升。非经济因素在本轮国际油价疯涨中起了主要作用,经济增长拉动能源需求带来的影响有限,据测算仅投机商炒作一个因素就导致油价上涨30%。考虑到国际原油储量充足,伴随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国际形势逐步稳定,国际石油价格终将回归合理价位。

3.能源问题是经济和发展问题,也日益成为重大政治和安全问题,诸多内外因素搅动,国际能源安全形势依然存在比较严峻的一面。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对能源安全的理解有所不同,产油国希望油价保持在适当高水平以利于本国经济发展,而消费国则希望以可以接受的价格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鉴于世界石油总量相对充足,生产和消费双方的需求在常态交易状况下应可望满足。但世界经济发展强劲、地区形势动荡、大国激烈争夺、产油国政局不稳、国际投机商炒作等诸多因素及其互动,严重威胁国际能源安全。

二、世界大国能源战略的借鉴意义

世界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制定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普遍注重内外兼顾、多元并举、综合协调,其能源战略既有许多共性,也有各自特点。

1.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力求能源供应国和供应渠道多元化,重视能源供应通道和军事力量建设。第一,各国高度重视海外能源多元化战略。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国,国内石油产量为3.3亿吨,而年消费量接近10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5%。1990年以前,美国石油进口中31%来自中东,16%来自中南美,11%来自加拿大。“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对能源战略做了较大调整。2006年美国从非洲和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均占22%,但从非洲实际进口量要多于中东,非洲成为美国石油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从十几年前的70%-80%,下降到50%以下,尤其是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已经从2003年的28%,下降到2010年的约15%。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宣布,未来10年将把石油进口量再减少1/3。日本年消费石油2.4亿吨,其中2亿吨要从中东进口。日本还大力投资中亚、俄罗斯和非洲。日本重新提出要提高在石油丰富地区的原油自主开采率,由15%提高到40%。欧盟对石油的稳定需求量为年6亿吨,对外依赖度也非常高。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的44%来自俄罗斯,27%来自阿尔及利亚,挪威提供24%,而原油供应18%来自俄罗斯,28%来自中东。第二,大国的能源外交体现出各自特性。美国注重现实主义和实力基础,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游戏规则强加给盟友欧洲和日本;美国高度重视能源维护的军事力量建设,还不断加强对重要海峡和运河的控制。日本政府以经济援助为先导以改善国家形象,企业随后跟进前往这些国家进行勘探开发;日本强调外交的中立性,积极参与国际性组织和区域对话。俄罗斯能源外交也带有平衡色彩,在继续稳定欧洲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欧洲以外的市场。

2.世界大国为获取稳定可靠而经济的能源,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展开竞争,甚至发动战争。在中亚,美国策划并建成从里海经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到达地中海的“西线石油管道”,同时考虑从土库曼斯坦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阿拉伯海的“南线石油管道”,以绕开俄罗斯控制。俄罗斯也不甘示弱,总统普京2002年就提出建设欧亚能源联盟,力图从资源、管道、市场等方面全面控制中亚能源。除了伊朗等少数国家外,美国基本主导着中东石油供应。俄罗斯与欧洲、与独联体国家之间也围绕油气问题而经常发生不愉快。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世界能源进口大国之间也不断围绕石油定价权而斗争,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谋求操纵国际石油价格。日本与中国、印度也存在能源竞争。日本在修建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东海油气问题上与中国展开争夺。日本企业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下,纷纷在埃及、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展开勘探和开采石油。

3.大国也注意寻求能源合作与协调,争取某种形式的共赢。1974年建立的国际能源署(IEA)曾经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该组织在建立紧急石油储备、国际合作机制方面提供指导,协调了各国行为,增强了抵御能源风险的能力。欧盟的能源合作相比之下非常成功。欧盟指定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提高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一方面从基础设施和监管规则入手,建设统一竞争开放的能源市场,同时指定了共同的能源政策,动用集体资源为共同利益服务,大大提高了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国际谈判地位。欧盟尤其注意同国际能源署的合作,在国际能源论坛同“欧佩克”保持着密切对话,与美国的能源合作和协调也比较紧密,欧洲和俄罗斯之间也有正常的能源合作机制。在亚太地区,多种能源合作思路正在展开。

三、中国能源之路的得与失

中国维护海外能源安全方面经验和教训兼有,中国在发展与能源丰富国家的关系、在国际能源外交格局中开创新局面、维护中国海外能源安全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1.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82亿吨,为世界第9位,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5亿吨,为世界第12位。但中国能源消费主体仍是煤炭,占67%。但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能源短缺特别是石油短缺问题将进一步突出。1995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年消费量年均增长5.25%,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增速缓慢,对外石油需求增长迅速。2005年石油消费量超过3.27亿吨,进口原油1.47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接近50%大关。2011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4.7亿吨,增速虽低于近10年7.1%的平均增速,同比增长仍然达到4.5%。原油表观消费量估计在4.54亿吨,同比增长3.4%。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双破55%。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进口份额分别为51%和24%。伊朗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1%左右。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海外油气产量将可以达到2.5亿吨。根据《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2030年还可能升至70%。该报告指出,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利于能源安全而且容易受制于人。从保证能源安全角度看,应把国际依存度保持在25%以内为宜。但中国石油国际需求相比美国仍有很大距离,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才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口水平。

2.在维护石油安全方面要总结历史经验。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曾忽视了立足国内、居安思危的指导原则,造成关键时刻被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实现石油自给,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并使中国石油自给水平保持到1993年,之后重新成为石油进口国。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03年,国际油价长期徘徊在8-22美元每桶之间,油价低廉给中国即时购买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导致对及早和趁机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同时忽视了立足自力更生、支撑发展的宝贵经验,对国际石油即时依赖非常严重。而一旦遭遇油价急速上升,石油进口局面即刻面临被动局面。战略卖家和投机商以及西方大国趁机抬高价格并大肆渲染“中国石油威胁论”。第二,战略石油储备和运输通道建设方面仍有需要改进之处。1994年,国内就有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石油低廉的有利形势,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之后更多研究人员呼吁,中国才真正开始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以往的能源项目外交多注重短平快效果,较少考虑到本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地区关系,缺乏全局性规划分析,并曾错失机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曾经急于向中国出口石油赚取资金,而中国许多公司当时并不感兴趣。而油价高位时,中国急于从俄获取石油,俄罗斯却存在戒心。

3.要认真调研以及影响油气资源的各种因素。第一,中国与能源蕴藏丰富国家的能源贸易合作顺利发展,但与有关国家的能源合作存在众多变数和牵制。美国对中国的戒心严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利就反映了这一点,战时美国还可以通过控制中东石油和石油通道来对中国进行制裁和封锁。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非常高但却缺乏定价权,往往成为炒作目标。第二,中国从欧亚进口石油仍面临着风险和变数。中俄能源合作经历了10多年,但近年来在争取更多和更加长期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问题上,进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在日本和西方国家插手后,俄罗斯经常表现出变幻不定、决而不行、待价而沽的姿态。

总之,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新的能源需求趋势,针对当今世界能源和地缘政治格局,要内外并举,着眼长远进行战略谋划,开创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安全新局面,切实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应该明确并落实中国的能源资源主权意识。培养战略与前瞻思维、忧患意识,扎实做好国内能源发展支撑,尽可能降低石油国际依存度。从战略高度冷静判断国际油价大趋势,重视战略石油储备但要选择介入时机,积极推动进口来源和通道多元化。

(作者: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