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力避无益的“丰收

2013-08-05 08:37:48 中国煤炭报   作者: 王丽丽 李仑 李天顺 高金祥  

晋商的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创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如今还流传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

然而,今天,煤炭黄金十年告一段落之后,在宏观经济减速、转型和煤炭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中,山西和其他产煤省区一样,亦难风景独好,正在努力脱困。

日前,山西省出台“二十条”,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分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为困顿中的煤企减负,力创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也颇值得其他产煤省区学习借鉴。

“两增一降”反差鲜明

山西“二十条”的现实背景,是煤炭业的困顿。

来自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上半年,山西原煤产量累计完成4.69亿吨,同比增长1.03%;煤炭行业销售收入累计完成6326.49亿元,同比增长26.64%;全行业累计完成利润114.10亿元,同比下降52.86%。

核心指标“两增一降”,反差极其鲜明。这是经济学中典型的“丰收悖论”。

产量增加了,销售收入增长了,可谓丰收,何以实际收益跳崖般直线下降?

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大家都会想到成本与价格。

先说成本。以山西省属五大煤炭集团为例,上半年吨煤制造成本为267.64元,同比减少19.05元。但是,控制成本的努力所得,被低迷的市场吞噬了一大块。因为销售困难,企业营销费用增加。上半年,山西煤炭企业销售费用为129.38亿元,同比增加22.18亿元,增长20.79%。

而且吨煤制造成本已如同被挤干了的毛巾,由于固定成本比例大,压缩空间十分有限。

再说价格。上半年,山西煤炭行业吨煤综合售价472.41元,同比减少110.67元。据山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山西煤炭行业产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5.4%。

价格下跌的直接影响很明显。上半年,山西煤炭企业的煤炭收入为1929亿元,同比减少123亿元。煤炭收入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0.49%,这一指标比2012年降了11个百分点。煤炭企业收入增长全部来自非煤产业收入的增长。利润也大体如此。

当然,如果算上上半年累计上缴的649.16亿元税费,山西煤炭行业的贡献是不能小觑的,山西省“煤炭仍是全省支柱产业”的结论还是理据充分的。

乐观或许就在不乐观之中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及大同煤矿集团、阳泉煤业集团等,对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煤炭市场形势的展望,一致为“不容乐观”,甚至困难更甚。

大环境不必赘述,要想达到市场供需均衡,稳住价格,恐非一时之功。具体到企业,一年来的市场阴霾对企业经营的伤害,若想痊愈也需时间。

先说库存。据统计,6月底,山西煤炭企业库存达2059万吨,比年初增加34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5万吨。

再说资金。到6月底,山西煤炭企业应收账款高达702.90亿元,比年初增长38.11%,占销售收入的11.11%。同煤集团上半年承兑比率达9.46%。潞安集团冶金和焦化行业用户回款全部是承兑汇票。阳泉煤业集团承兑比率高达37.91%。庞大的资金占用,伤及企业正常运营。

煤炭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如同粮食,价格再高,人们也不会不吃;价格再低,也不会有人把自己撑死。上世纪90年代末,煤炭市场萎靡,白给电厂也没人要;煤炭黄金十年时,山东一些煤矿煤炭出矿价上了2000元/吨,仍然拉煤车云集。

如果说煤企间的价格战有好处的话,应该能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以市场的方式逼迫大家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效率转变,从而逐步向供需均衡靠拢。

山西煤炭产量上半年微增长,阳泉煤业集团0.1%、晋城煤业集团3.94%的负增长,恰证明了这一点。

在不乐观的形势下,随着产量受压而减少和或许产生的需求改善,供大于求这一本质性矛盾将得到缓解,也许乐观的局面就会在不乐观的预期中悄然现身。

原本煤炭产量也是缺乏弹性的,可是巨大的在当前无法充分得以释放的产能,大大增加了煤炭供给的弹性,对于竞争过度的国内煤炭行业,这恐怕是市场最大的隐患。应该警惕的是,一旦供需矛盾缓解,可能会刺激生产的冲动,盲目的冲动可能将渐现均衡趋势的市场再次推下深渊,以无益的丰收,重复验证“丰收悖论”。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山西,煤炭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