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页岩气开发的两面

2013-08-07 08:12:27 《能源》

中国页岩气开发的现状如同硬币的两面,正面是国有油气企业从传统油气开采的侧面切入,而负面则是非油气企业的单刀直入。

2013年6月10日,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长宁地区页岩气试采干线工程正式打火开焊。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成为我国首条页岩气专用输送管道。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页岩气第二轮招标过去半年,中标的16家企业却陷入了集体静默之中。由非油企业、民营企业和地方能源企业操作的勘探开发受制于技术、资金和经验等内外因素,甚至连前期勘探都还是在缓慢进行中。

一面是中石油、中石化的部分气井陆续发现商业气流,开始对外销售,甚至需要修建管道外送。一面是第二轮中标的非油气企业的大量区块进展迟缓。页岩气在中国的发展遭遇到了截然相反的双重境遇。

商业开发的“焦页1HF”

奔腾汹涌的乌江在进入重庆境内的涪陵区之后水面变宽,水势渐缓。不过,位于四川盆地山川边缘过低地带的涪陵地区依旧是山川起伏。从涪陵城区出发,沿着144县道驱车行驶约35公里后,就到达了中国目前实现页岩气商业气流井之一的焦页1HF井井场。

焦页1HF井位于中石化涪陵区块焦石坝地区。涪陵区块横跨重庆市南川、武隆、涪陵、丰都、长寿、垫江、忠县、梁平、万州等九区县,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

重庆地区是中国天然气开采的重要地区之一。涪陵区块并非专门的页岩气区块。因此在2009年以前的二维地震以及构造评价中,焦石坝地区一直被认为保存条件差,勘探潜力低,常规油气储量并不被看好。

随着2009年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浪潮逐渐被传入国内,非常规油气(尤其是页岩气)的勘探为国内油气勘探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焦石坝地区的页岩气潜力就是由于这样的机缘巧合,被重新发现。

勘探南方公司页岩气项目部副主任魏志红告诉《能源》记者:“2009年,勘探南方分公司承担起了涪陵焦石坝地区的勘探任务,开始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基础研究。我们对原有的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解释。发现焦石坝地区海相页岩气总体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条件,并明确了焦石坝地区是海相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2011年6月,焦页1HF井的论证方案通过中国石化专家组审查。2012年2月,焦页1HF井开始钻探。9月,焦页1HF井完钻。

2012年11月7日,焦页1HF井的压裂测试现场人头攒动。勘探南方分公司组织中原油田井下特种作业处、贝克休斯(北京)商贸公司、四川安东油气服务有限公司、中原油田钻井公司等公司的人员共同实施焦页1HF井的压裂测试。

“在实施压裂这一步骤的时候,我们勘探南方分公司作为甲方,组织技术服务公司、集成发展他们的技术为实施具体操作的现场压裂服务。”负责焦页1HF井勘探开发的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东南工作部副主任李文锦向《能源》记者介绍说。

12月,焦页1HF井通过排液和8个工作日的放喷求产,获得稳定日产20.3万立方米优质页岩气流。焦页1HF井正式成为了一口具有商业价值的页岩气井。

2013年1月8日焦页1HF井移交给了江汉油田试采。目前日产页岩气量控制在6万方左右,井口压力稳定在20兆帕左右,产量、压力稳定。至今已累计产气1600多万方,其中940多万方页岩气被制成压缩天然气销往了用气量巨大的重庆市区。到2013年底,焦石坝地区设计建成产能5亿立方米。

“从焦页1HF井的单井投资、产量以及销售价格情况来看,具有商业开发价值,达到了商业开发条件。未来国家的碳税和清洁能源的补贴完善之后,应该能有更多的利润。”李文锦对未来充满信心。

“媒体常说‘美国的中小企业是美国页岩气革命的主要力量’。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开发页岩气,资金、技术、人员缺一不可,小企业、非专业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美国是这样,中国也一定是这样。”从事美国页岩气研究的美国未来能源研究所的王忠民博士对记者说。

大企业不仅有资金和人员优势,更重要的是,专业的石油天然气企业不仅实力强大,更有着雄厚的技术经验积淀和积累。

页岩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而非常规天然气却并非单指页岩气。“非常规油气的概念属于一个变量和变化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非常规也就变成常规了。”一位石油勘探专家对记者比喻道,“好比说致密气在一些外国人看来是非常规的,但是在国内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大规模量产,就属于常规的范围。”

因此,专业的石油公司无疑在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过渡的过程中有着比中小公司和非专业油气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石油在某些技术上比著名的国际石油公司(IOC)和服务公司都要领先。”一位IOC的上游工作人员对此毫不避讳。

中石化在1998年的企业重组之中也获得了部分技术服务单位,其后也加强了自身的技术研发。在焦页1HF井及其他页岩气井的开发中,中石化就使用了很多自主研发的技术力量。

“蜥蜴变壁虎”的焦虑

相比国有大型油公司的顺风顺水,对于其他作业商而言,如同煎熬在页岩气这个充满各种风险的池塘中,一不小心随时有“蜥蜴变壁虎”的可能。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页岩气开发上的利好消息只能代表这两家公司的成果。”从事多年油气上游勘探开发的一位中石油专家向《能源》杂志记者说道,因为实际上国内的页岩气井的总数也不过100多口,能够出商业气流的更是屈指可数。几乎所有的气井都是三桶油这样的油气国企搞的。

这几乎是业界的共识。巨大的落差源自,第二轮招标引入的民营企业、非油气能源公司以及地方能源企业都缺乏油气开发的经验,更没有得到政府的相关支持。此外,再加上国内不成熟的市场环境,缺少充足的专业技术服务商,导致目前二轮中标的区块开发非常缓慢。

以已经发现商业气流的气井为例。中石油的阳201-H2井和中石化的焦页1HF井所处的区块都并非2011年页岩气辟为独立矿种之后的专门页岩气区块,而是两家公司原有的区块。两家公司在这里不仅有过初期的地质条件勘探等技术作业,更有经验丰富的施工作业和后勤保障团队,这些成熟的条件是页岩气井顺利开钻、出气的重要保障。

“尽管拿到了很多的区块,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太多的具体动作。对发电企业来说,页岩气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技术、管理等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时间。”华电集团一位负责页岩气的工作人员这样对《能源》杂志记者说道。

第二轮招标中共获得五个区块的华电集团曾被认为是二轮招标的最大赢家。以华电集团为代表的煤电集团大规模中标也被认为是中国页岩气行业进入大规模投资阶段的标志。

但是如今半年过去,华电集团却依然还在“学习阶段”。华电集团的遭遇是整个二轮招标中标企业的缩影。在自身技术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除了加强学习,只能依托市场上能提供的技术服务。

然而查全衡却并不十分看好这一途径:“美国的情况是有钱就可以雇到高水平的施工队伍,而中国是有钱也难以雇到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技术服务如果跟不上,页岩气的开发就无法继续进行。”

“中国的页岩气开发缺少大量有经验的监理队伍,缺少这一条件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是不行的。”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主任张大伟向《能源》杂志说道,“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石油企业在页岩气开发上的领先与他们有自己的监理队伍是不无关系的。我们要在页岩气尚未大规模开采的时候催生出了大量的民间监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在有一个成熟的监理体系之前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页岩气开发的成本回收难题是民营企业和非专业油气企业开发页岩气的一个主要障碍。招标服务公司的这部分钱没有办法省下来,那就只能在其他方面想办法。如果没有合格的工程监理,往往会出现关键工序为了省钱而不到位的现象。例如在压裂缓解,如果1万方的液体只压裂了8000方,资金确实是节省下来的,但是未来的产量却受到了很大影响,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

也许技术、后勤保障乃至监理队伍都可以高价在市场上获得,但是顶层设计、监管乃至对于整体资源评价的缺失,则只能靠时间慢慢解决。

包括国土资源部、能源局、财政部、环保部、发改委等9个部委在内的国家政府部门与页岩气开发的相关问题紧密相连。然而我们并没有一个能够协调这9个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页岩气的开发工作。

国内对于页岩气管理上的缺失是多方面的。“国土资源部负责页岩气的部门一个处只有四个人,加上油气中心、能源局等等各部门一共也不过一百来人。”而美国仅德克萨斯州就有2700人负责页岩气开发的监管工作,全年合计现场工作12万次,人均65次。中国的环保部门干脆就没有人懂更没有人专门负责页岩气开发的环境监管工作。

比缺少顶层设计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甚至对页岩气的储量等关键数据缺乏足够的了解。2012年3月中国国土资源部开展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显示,中国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而此前初步预测的中国页岩气资源可采资源量在31万亿立方米。短时间内的不断震荡正凸显了我们对于数据的了解不足。

“美国在页岩气开发上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除了技术等方面外,最重要的就是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库的建立。”张大伟认为美国政府在这方面做的相当成熟,“美国政府每个季度都要做一次区块的资源评价,在资源评价的基础之上再实行招标。这些工作不仅完善了全国的资源数据库,更为企业节约了前期工作的时间和成本,保证了企业基本的收益,避免了企业‘蜥蜴变壁虎’。”

而国土部门在以招标引入民间资本时,仍缺乏对页岩气储量等关键数据的了解。二轮中标的中国企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两眼一抹黑的开始了自己的“页岩气之旅”。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页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