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输配电
  • 在探索中前进,宁波电网变电检修十年跨越

在探索中前进,宁波电网变电检修十年跨越

2010-03-18 17:09:23 新华网浙江频道   作者: 唐瑾瑾 王幕宾  

十年光景在宁波电网百年发展史上也许不值一提,但在二十一世纪开篇的这十年中,宁波电网的建设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从2000年底的52座、变电容量5411兆伏安,发展到2010年3月的179座、变电容量34669兆伏安,变电容量增长了5倍多。作为宁波电网变电设备的检修单位,宁波电业局变电修
试工区从无到有,经历了成长和跨越。

2000年3月15日,宁波电业局原工程队和检修队合并,组建了变电检修公司,2006年4月,变电检修公司更名为变电修试工区,主要负责宁波地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所、集控站的预防性试验、维护、消缺、大修、技改、城网、部分基建工作。工区的日常工作紧紧围绕“保证宁波地区变电所安全可靠运行”这一目标展开。

设备技术日新月异

据2003年大学毕业进入宁波电业局变电修试工区(原变电检修公司)变电一队的高明回忆,“听我师傅说,2003年以前,工区的车辆、工器具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很多设备都需要人扛、生拉硬拽的。后来有了吊车,很多工具都是进口的。以前设备发热,只有等发生事故了,大家才能去消缺。现在有了红外成像仪,就像一支温度计,可以带电检测设备‘体温’,能够做到提前预防。”而当时的SF6气体泄漏很难查找故障点,只能用一个简单的探头,查找大概的位置,不能发现具体泄漏点,检修人员不得不把开关解体检查,而灭弧过的SF6气体是有毒的。现在有了先进的SF6探测仪,扫描成像,能发现准确的泄漏点,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在工器具方面,相比以前的扳头拧螺丝,现在配备的节能扳手也让检修人员受益匪浅,不仅做工细致手感好,效率也提高了3—5倍。另外,登高的手提切割机、打孔机,也使现场工作的灵活性大大提高。升高车还保证了登高作业安全性。“工作不但效率高了,精度加强了,人的劳动强度也减轻了。”变电修试工区的老师傅说。

据2000年变电检修公司成立时的副经理邬宏伟回忆,以前一个变电所每年都要预试,主变工作10年、开关工作5年后,不管好坏,都要把它解体,重新检查,这个工作量相当大。2002年,宁波电业局开始探索状态检修,2003年成立了相应的机构,2004年开始试点应用,利用技术评估设备运行状态,上报缺陷率,状况稳定的设备检修周期可适当拉长,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和因试验引起的设备损坏。2003年,该局在220千伏新乐变电站安装了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用感应器、探头来搜集运行的数据,在线检测、判断运行的状况。2007年,该局又建立了状态检修辅助分析系统,从开始到闭环整个工作流程都能体现,工作内容可以查询,设备状况随时掌握。2008年,220千伏宁西变电站里安装了升级后的在线监测系统。

检修模式彻底转型

近年来,随着宁波电网的飞跃式发展,至2006年底,宁波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数量已达126座,变电容量19066兆伏安。由此带来检修工作量明显增大,检修人员不但满负荷运转,而且大量时间消耗在路途及工作前、中、后的等待之中,工作效率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7年10月,宁波电业局变电修试工区经过充分酝酿,推出了班组管理模式改革试点,打破以专业设立班组的模式,成立由变检、继保、高试、油务四个专业组成的两个综合队,按区域分片承担变电所检修工作。经过一年试运行,2008年10月,工区全面实施了综合队检修模式,这也是宁波电网变电检修历史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

变电修试工区在成立综合队后,明确将部分生产管理职能下放到生产班组,如检修计划编制、项目前期准备、施工方案编制、工作票签发、缺陷管理、现场安全管理等,班组的日常工作由被动安排改为主动参与。“这大大提高了一线班组人员的检修管理能力,同时,大量青年员工参与到生产管理,主动加入到检修、技改、基础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协调各专业间工作关系,开拓了广大青年员工的视野,熟悉了生产管理流程,增加了知识面。”变电修试工区主任张力挺说。

随着缺陷管理工作下放到班组,一、二次专业之间分解、协调工作均在新成立的综合队“内部消化”,使缺陷管理工作大大简化,工区只需统计综合队所管辖变电所的缺陷总量,就可对该综合队进行相关考核工作。在工区缺陷管理制度的推动下,各综合队的消缺主动性大大提高,班组主动开展缺陷分析工作,并通过开展针对性检修,降低了缺陷发生机率。在变电所大量增加的前提下,工区检修变电所的存量缺陷却大幅下降,2007年底存量缺陷为600条左右,至2009年底已降至不到320条。

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现场工作从各专业间互相等待转变为各专业工种间互相协助,在主工种人员的带领下,其它工种协助其完成检修任务,减少了各工种人员配备。以常规工作变电所年检和消缺工作为例,以前,一座110千伏变电所半所年度检修工作,高压试验人员需12人左右,继电保护人员需6左右,变检修人员需10左右,油务人员4人,共需30人左右,自检修模式改革后,从事同样工作,总派员不到15人。一项消缺工作,由于事前不知缺陷问题所在,往往各专业队派继电保护人员和变电检修人员共同前往,需5至6人,现在只需一支综合队派2至3人,各工种互相配合就可进行消缺工作。人员利用效率约提高一倍,大大提高了工区检修能力。

人才培养突破传统

“2003年前,工区一年只分来4至5个大学生,记得有一个继电保护班组连续五年没有大学生,技术力量匮乏。”高明说,当年与他一起进入工区工作的大学生一共有7人,自2004年始,宁波电业局新进大学生名额开始向修试工区倾斜,每年约有14至15名大学生。“大量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一线班组,这些青年员工基础好、上进性强、求知欲望强烈,为工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基础。”工区主任张力挺说。

综合队检修模式加快了工区复合型人才培养。工区采用“双师一徒”的方法,安排多名技术骨干对一名新进大学生进行传帮带,是变电修试工区的又一大创新举措。师傅不仅要在技术上传授,同时安全方面也给予教育培训,对一个年轻徒弟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2008年10月,刚刚来到工区综合五队的大学生员工林小明,与两位老师傅签订了师徒协议。“刚到单位第一年,两位老师傅分别从变电检修和高压试验两个专业上给予我指导,老师傅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带领我快速成长。” 在老一代技术骨干支持下,通过给青年技术人员压担子,如担当项目负责人、签发工作票,加速了青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工区要求综合队成员要“一专二懂三了解”,即熟练掌握主工种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工种业务,了解第三工种工作。经过平时的现场学习及送出去专业化培养,大量青年员工取得了多个专业工种上岗证书。林小明在工作一年后取得了高压试验上岗证和油务上岗证,能够独立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工区已有58名员工取得两个专业工种上岗证书,7名员工有三个专业工种上岗证书。同时出现部分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及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协调能力强的青年大型项目负责人,负责工区各个检修、技改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工区31名班组技术员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21名,占比近75%,越来越多的年轻技术人员开始成为变电修试工区的骨干。  

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2008年底,变电修试工区重新制定和修正了17套涉及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

《变电修试工区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试行)》极大调动了检修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对各个班组实行评分制度,每月绩效考核,进行综合评比和奖惩等,有效促进了各班组相互学习、争当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

《变电修试工区工作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变电修试工区标准化作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详细规定了工作票作业指导书和检修记录卡、工序卡执行流程,明确了工作票签发人、负责人、安质办等各自职责范围,以及责任班组、人员的惩罚措施,强化执行现场标准化作业,提高了工作现场安全可靠性。工区按照标准化作业相关要求,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深化、细化、标准化管理。各班组都指定了专门的技术员负责标准化作业工作。工区积极组织力量结合实际工作,补充编写相关作业指导书和检修作业工序卡。目前,工区共有标准化作业指导书250份,在省公司作业指导书的基础上自编24份,自编标准化作业工序卡72份。

《变电修试工区器材班管理标准(试行)》、《变电修试工区备品备件管理实施细则(试用)》等降低了检修成本。在仪器、器材的管理、维护、校验,备品备件的发放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资源。通过对各类器件使用情况的考核,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变电修试工区缺陷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对各缺陷管理部门和消缺班组进行绩效考核,调动了工区管理层及班组的消缺积极性,提高了检修质量。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我们的变电检修队伍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成长,保障宁波地区变电站健康运行、电网坚强可靠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责任!”变电修试工区主任张力挺说。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宁波 变电 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