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能源的出海之路

2013-10-24 08:14:13 期货日报   作者: 刘建  

基辛格曾将粮食、能源和货币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三大重点要素,这三点也是近50年来美国在政治和外交上的主导思路,并成为近20年来全球主流经济秩序的基石。不过作为全球人口最大的国家,中国历经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是不甘心也无法继续受制于美国所制定的游戏规则,开始逐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自贸区和转基因推广已在货币和粮食上开了一道口,能源的出海之路也在逐步延伸。

中国能源安全

10月14日,在美国政府关门潮中颇为“坚挺”的EIA终于在关门前一天发布了全球能源展望,其中最抢眼的一点莫过于中国在9月份首度超过美国,当月净进口量630万桶高于美国的624万桶,跃居全球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这也是近40年以来,全球石油进口的头把交椅首次易位。

这一数据的统计口径是“石油产品”而非原油,前者除了原油外,还包含了传统意义上并不被视作战略资源的成品油。常规而言,由于成品油不宜储存且应用范围单一,并不被视作战略储备物资。在美国的战略储备中,成品油占比仅约4%,国内的战略储备亦以原油为主。若单纯以原油净进口量来看,中美两国在9月的进口量分别为794万桶/天和610万桶/天,仍有不小差距。

事实上,关于中国石油和能源消费的争论已经延续多年,自2010年IEA提出中国已是能源消费第一大国并引发了中国政府的反对以来,业界就在关注中国能源需求的同时,广泛讨论中国何时在石油上能够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需求国——在目前各类主要大宗商品中,中国消费唯一未能居于首位的便是油气。2012年美国页岩油气引发了关于美国能源独立的炒作热情,随之而来的除了对于中东和俄罗斯可能陷入困局的揣测外,还有中国成为第一大进口国的争论。

年初,《金融时报》就撰文称中国去年12月的石油进口量超越美国,已经位居第一大进口国,并评论“这是划时代的变化,并将重塑自然资源地缘政治”,随后引发了中国能源安全缺乏保障,推升全球油价的热炒。

从实际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和美国对于石油产品的统计单位不同,因此很难直接对比,中国以中重质原油为主要进口品种,而美国则多以轻油为主,若以同样的吨同比换算,易于高估中国进口。且简单将原油与成品油加总作为“石油产品”,并未考虑到实际的产品换算比例,同样并不非常科学。此外,中国和美国的季节性特征不同,9—10月是美国传统淡季,同期却为中国需求旺季,因此难以单月需求作为比较。

不过从趋势上来看,自2010年以来,美国原油净进口量下滑了16%,同期中国增长了18%,即便以原油的口径来计算,中国超过美国也仅需最多3—5年时间。中国原油需求的高速增长是推升进口剧增的主要原因,近3年以来中国原油需求量年增幅达9.2%,同期全球原油需求仅上升2.4%,中国的需求不仅成为近10年来油价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还是美国页岩油气革命下产油国的最大救星。但激增的需求背后,是能源安全的岌岌可危。

2012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56%,从比例上来看与美国已经相差无几,也接近于政府设定的60%—65%的警戒线。中国发改委称,2015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就将超过65%,同期美国对外依存度将下降至45%以下;此消彼长背后,是美国终于摆脱了石油饥渴症,而中国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中国能源,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