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互联网是大势所趋

2013-12-17 10:56:08 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 夏伟  

经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交通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和高速路网、海运河运网、航空网的建设,为人和物的流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就发展成了今天的贸易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变化更为深刻,发展到今天就是互联网。不同的是,贸易网传递的是商品,互联网传递的是信息,共同的特点是,用不同的载体击穿了现有社会的结构,提高了传输效率,降低了商品和信息获取的成本,人类社会在相互取长补短中,彼此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在人类社会大发展的进程中,能源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能源独立与能源开放之间,我们应作出合理的选择,能源互联网便是趋势,它只是把交换的“介质”从信息和商品变成了能源。

笔者认为,能源独立基于狭隘的本位主义,其视角框定在自给自足的封闭思维中。而未来必然是能源互联网的时代。能源互联网将世界能源生产进行最优的配置成为可能,降低能源生产成本,促进能源技术更新,避免能源浪费。除此之外,能源互联网还能减少能源资源争夺的战争。因为,能源互联网让能源实现了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像核弹的发明,并没有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是提前结束了二战,并且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

既然能源互联网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为什么不能将其往前推进,或者说在某一国之内进行推进呢?笔者认为,观念壁垒和利益壁垒是造成不能推进的主要原因。

数年前,人们以不安全、侵犯人们隐私权等理由反对互联网,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法制法规的健全,人们担心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今天,互联网安全已经不再是人们担心的首要问题。或者说,技术和制度的发展使得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至少有两大收获:一是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常态化,一是信息工业等技术的快速进步,互联网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贡献也是不容质疑的。今天,反对能源互联网的人也持同样的理由,他们持有的旧观念已经远远落在时代后头。笔者认为,既然信息互联网的实践证明互联的好处远远大于独立,那么能源互联的未来也是可以预期的。

而谈到利益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都不能跳出基于现实功利主义的抉择。在国际贸易中,体现为贸易保护主义;同一个国家内部,体现为地方保护主义。这种狭隘的局部“胜利”,从局部和短期来看,仿佛占了便宜,但从人类资源利用效率上来观察,却是得一损十的赔本买卖。

而能源互联网,必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同类问题。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目前推动的全国联网工程,将现有的建设成本高、配置效率较低的“低速城乡电网”升级为综合效益高、配置范围更大、传输效率更高的“电网高速公路”,将能源传输“点对点”模式变革为“网对网”传输模式,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而这项“功不在当代,利却在千秋”的事业,却遭遇观念和利益壁垒,受到了质疑和阻力。这说明在同一个国家内都不能实现能源互联,世界能源互联的路途更加艰辛。

中国有一句古话,找到了路就不要怕路远。能源互联网必然和信息互联网、交通网一样,是未来社会的大趋势,谁来抢占这个制高点,谁就能主导未来。这需要全球致力于能源变革的有识之士共同推进。笔者以为,能源互联网可以采取“全球设计、立体构架、试点推进”的模式进行逐步推进。全球设计就是要根据各国在全球能源供需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能源互联网的管理机构,负责能源互联网的体系建设。立体构架就是要采取一次能源网和二次能源网的布局设置,分别为以输送油、气为主的管道网络和以输送电力的连通网络。试点推进就是要在某一个国家内或者某一地区的各国之间,先行先试,由线及面,示范推广,全球铺开。

能源互联网是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考量提出的伟大构想,但现实与构想之间要靠不断实践去连接。为了实现这个构想,人类还面临许多已知和尚未显现的困难和挑战,但笔者坚信,能源互联网的构想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交流分公司)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能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