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新文明

2013-12-25 13:33:18 能源评论

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该《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他的这番话,主要针对中国改革路径做出的剖析和判断。对于作为改革重要指向,战略、市场、法律法规政策均需要做出重大调整的中国能源而言,表述无疑非常贴切。

中国能源的问题与难题

当今中国,改变能源领域的所有呼声和要求,几乎都是和能源产业、服务环节的焦点、热点、老大难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提到能源供给安全,人们马上会想到,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以及高品质能源对低品质能源的替代;提到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人们马上会想到,近年来频频困扰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以及能源开采、运输、转化对环境、地质、气候的不利影响;提到新能源,人们马上会想到,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产业路线以及失控的补贴机制,是导致新能源既不“新”也不“能”,形成不了竞争力的主因;提到能源价格,人们马上会想到,天花板在哪里,水平线在哪儿,在不同个体对价格的敏感度和不同企业行业的利益诉求之间,市场如何加以平衡等等。

不过,仔细观察这些问题,会发觉这些问题中,有的不只是能源问题,有的不只是属于中国的问题,需要双方或多方合力,给予时间和耐心才能解决,因而需要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来检视。

例如,能源价格不但具有牵连能源市场变动的专业属性,更具有关联国计民生的外延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能源价格问题,不但是能源行业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

再例如,在考虑能源结构优化和市场改进时,当然要顾及国内资源禀赋特点,可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显然还要顾及国外资源的利用、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国际能源格局的改变以及国际能源科技领域酝酿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有效应对中国能源面临的挑战,除了考虑自身的国情、需要,还不得不考虑全球范围内能源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可见,要很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国能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一需要把握中国改革的着力点,第二需要为国际能源领域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把准脉。

平衡是改革之本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不难看出,未来一个阶段,中国改革的关键词是平衡。平衡稳定与发展、经济与环境、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中央和地方、制度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支撑点,也是落脚点。

这意味着,在原则上,中国仍然希望发展得更好更快,“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不会急中求进,不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

在操作方式上,在推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推动政府持续简政放权,从管理定位转身至兼顾服务与监管。形象地说,前者主要致力于把蛋糕尽可能做大,政府则主要致力于维护好做蛋糕的环境以及切分蛋糕,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演化成为社会病。

在路径选择上,增强中央资源动员、调配能力,减少权钱交易空间,增加社会治理模式,将由此前更多依赖能人干员,变至今后主要依靠制度规则。但为了让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应扩大各方面、各领域的创新扶持力度。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障,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一个国家民生社会的各个侧面,所以,对所有的主权国家来讲,不管是能源供给充足还是供不应求,国内治理面临的挑战追根溯源,十有八九都和能源能扯上关系,而国家治理措施的一举一动,反过来当然也会对能源领域产生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体现的这些改革思路,对于中国能源当下谋求转型升级的努力,借鉴作用毋庸置疑。

一场新风暴袭近

从能源文明演进的角度,中国能源的诸多问题,虽然有具体的语境和特点,但在根本上,明显同样是世界范围内能源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场景和缩影。因此,中国能源面临的挑战,不但来自国内的现实需要,还来自于世界范围整个能源界正在酝酿的一场变革风暴。

从产业和技术的角度,如果世界不是已经处在能源开发和利用发生巨变的过程中,那么就肯定处在巨变前夕。

借助新发现或者科技进步,风电、太阳能、核聚变、页岩气、可燃冰等新能源,均被各自行业寄予厚望,认为必将承担起能源领域的“终极救赎”重任。而更多人则看到了互联网和清洁能源结合在一起的威力,伴随人类社会通讯通信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使用清洁能源越来越形成共识,智能电网、智能能源网、能源互联网、泛能网、云能源等概念的集中出现,本身无疑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杰里米·里夫金在其《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一书中甚至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未来的能源使用场景:作为分散式清洁能源点拥有者的每个用户,同时也是互联网连接形成的分散式能源系统的参与者,大家通过能源生产、储存和使用信息的即时交换,实现能源的免费、广泛共享。

人类在互联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蕴藏的潜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上面提到的可能的巨变,并非遥不可及。

只是,真正发人深省的,或许不是这次巨变本身,而是促动、形成此次巨变背后的推力:在看待和处理与能源的关系时,人类态度所发生的惊人转变。

人类的能源演进,大致上是沿着高品质能源替代低品质能源的脉络进行的,此次巨变之前,我们还经历过其他重要性差不多的巨变:煤炭之于柴禾,石油之于煤油,以至天然气、水电的使用等。

但是,无论其间能源领域如何风云变幻,总体而言,人类在面对能源时的自私、片面、单向度思维,始终如一。

大家通常会强调积极的一面,而忽视、无视不利乃至危害的一面。举例来说,主张建设水电和核电的声音几十年来一直很大,但在大中型河流上建水坝,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循环系统的长期影响,以及核利用全过程对人类可能的伤害,现在的估算并不全面。

大家通常会忙于能源资源的掠夺和攫取,而疏于节省、节制和保护。1950年之前的美国,石油公司为了跑马圈地,不顾汩汩石油白白流失到江河湖泊、海洋陆地,仍然四处树井架、抢油田,结果导致绝大多数关闭油井还有80%的储量可采。而中国的大部分煤矿,长期以来回采率只有30%、40%,浪费严重也是可想而知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不过,这次巨变不一样,仿佛就是习近平所说的“问题倒逼改革”的世界能源版。这次巨变的动因,在于人们逐渐意识到,能源和人类的关系是双向度的,能源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众所周知,没有能源,工业文明可能只是纸上谈兵;然而,也正是因为能源,极端天气肆虐,环境受到破坏,大气污染成灾。而现在,发展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共识。人们不仅有了绿色使用能源的意识,还在尽力发展绿色使用能源的能力。

理念、技术、产业齐头并进,或者更确切地说,理念变革先于技术产业变革,无疑是此次巨变的亮点。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能源